當前,中國服裝業面對激烈競爭形勢和爬坡轉型壓力,開始踏上“中國智造”之路。中全行業正通過理念創新、科技創新、模式創新,努力革新自身面貌,進而引領消費、改變生活。
說起“中國智造”,人們通常會想到大型裝備、汽車飛機等,實際上,每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小產品,如一件貼身的衣服、一枚考究的紐扣,都體現著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大命題,也都有待提升“智慧含量”。
當前,中國服裝業面對激烈競爭形勢和爬坡轉型壓力,開始踏上“國智造”之路。中全行業正通過理念創新、科技創新、模式創新,努力革新自身面貌,進而引領消費、改變生活。在近日召開的中國服裝論壇杭州峰會上,企業家、設計師和市場分析人士等匯聚一堂,圍繞服裝業怎樣實現“中國智造”話題,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
技術變革:讓產業更加“智慧”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要是技術革新。”中國服裝協會會長孫瑞哲在峰會上說,當前,智能技術和模式正重塑服裝業,為傳統的生產方式、交換方式、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革。
環顧國產服裝業,從業者的努力已結出許多碩果——
每一個想法都得到滿足、每一件產品都打上唯一的標簽。依托云數據和云制造,當前的服裝業可以在流水線上實現個性化定制,實現點對點的柔性供應。
電腦讀取個性數據、智能機床精準剪裁、自動匹配面料輔料……在報喜鳥智能制造工廠,機器也能實現個性化量體裁衣。依托智能設備,不僅裁剪效率提高5倍以上,定制生產的產量還從每天600件擴大到1200件,合格率也大幅提升。
“以前根據代理商預判產量,現在直接對接用戶,完全不用擔心庫存。”報喜鳥集團董事長吳志澤說,發展智能制造可真正實現以銷定產、精準供給,突破行業高庫存、低周轉、高渠道成本的瓶頸。2016年,報喜鳥預計實現定制業務收入8億元。
技術革新并不局限于制造領域,在產品研發、創意設計等環節都有巨大的潛力。國內知名內衣品牌愛慕集團近日發布了帶有高精度傳感器和芯片的智能內衣,可對心率進行“秒級”監測,放大了產品的附加功能。
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長王喜文指出,從“制造”到“智造”,國產服裝業正打造新型制造體系,推動產業提質增效、邁向中高端,領工業轉型風氣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