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動畫片抄襲成風,這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2007年《大嘴巴嘟嘟》被指剽竊《蠟筆小新》,2008年《金甲戰(zhàn)士》和《奧特曼》有諸多相似之處。如果說這兩個有爭議成分,2011年《高鐵俠》抄襲日本動畫《鐵膽火車俠》就是達到了赤裸裸地步,連日本食品“飯團”也復制進來未作改動。前些年還是抄日本動畫,現在則抄到了迪斯尼,例如之前炒的沸沸揚揚的《汽車人總動員》。很多人覺得奇怪,為什么一些國產動畫熱衷于抄襲?與抄襲相伴的,則是顯而易見的粗制濫造,最近10年大眾熟知的國產動畫片,除了《喜羊羊與灰太狼》,大概只有這兩年的《熊出沒》吧。
這種現象很早就引起了人們注意。業(yè)內人士爆料顯示,動畫公司抄襲多奔著政府補貼而去。中國動畫產業(yè)起步晚,管制多,動畫片水平和美國日本相比差距尚遠。2004年起,包括財政部、廣電總局、稅務總局在內多個部門陸續(xù)頒布規(guī)定,以稅收優(yōu)惠和補貼大力扶持國產動畫,并對進口動畫限制播出,將黃金時檔播出資源劃給國產動畫。一時之間,全國建立了大量動畫產業(yè)基地,從國家到地級政府都設立了動漫基金,“動漫節(jié)”也如雨后春筍。
政府扶持國產動畫產業(yè)的規(guī)則多是從產量、技術水平、播出平臺、獲得獎項這幾個標準核定。比如很多省市對本地動畫企業(yè)補貼標準都是:地市電視臺播出2D動畫獎勵500元/分鐘,3D動畫獎勵1000元/分鐘,上限為100萬元;在央視播出的翻倍,上限為200萬元。再如,廈門市政府對本地動漫電影的補貼標準則是,全國院線和央視電影頻道播出獎勵3000元/分鐘,地區(qū)院線播出獎勵1500元/分鐘,獲廣電總局優(yōu)秀獎的一次性再獎20萬元。
有了這樣的激勵,就不難理解企業(yè)接下來的行動。據業(yè)內人士估算,制作30分鐘中上質量動畫片,成本40萬元左右。如果是粗制濫造的山寨動畫,成本則低許多,甚至每集1萬都能成片。長篇動畫的單位成本遠低于短篇作品,3D動畫的制作成本也不比2D動畫高太多,通過注水延時和轉換制作,就能以極低成本套取補貼。很多動畫企業(yè)為爭取補貼,通過各種手段上央視、上省臺、上院線,收視率高低并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