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滅火體驗、戶外安全防護、結繩自救訓練、交通安全搶答……廈門湖濱中學紅十字生命體驗館每周四下午向孩子們開放,通過聲光電等現代技術手段,孩子們可以學習各種安全知識以及自救互救和逃生等各種技能。
“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生命真諦。”副校長葉瑞碧介紹,從2014年生命體驗館投用以來,已有1000多名學生參加了活動。
湖濱中學是我省開展生命教育的一個縮影。近年來,省紅十字會聯合教育部門探索創新體驗式生命教育,結合實施學校公共安全教育,在全省大中小學推進“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進校園”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探索創新 讓孩子學會珍愛生命
“學會敬畏生命、珍視生命,這是青少年亟須具備的素質。”省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黃毅敏表示,體驗式生命教育作為福建省紅十字會首創的生命安全教育模式,就是把保護生命健康與弘揚紅十字人道精神相融合,通過靈活有效、寓教于樂的體驗式教學方法來組織實施,使青少年在體驗學習中領悟和掌握敬畏生命、保護生命的知識與技能、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生命安全教育模式。
省紅十字會與省教育廳經過多方理論探索和實踐調研,于2012年在全省6所大中小學校開展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試點。
2013年9月,省紅十字會、教育廳在全省各級各類學校中推廣實施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提出主要圍繞生命價值認知、敬畏生命、防災避險、健康心理、自救互救5個方面主要內容,針對學生主體開展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10個一基本動作”,針對學校主體開展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的“N個自選動作”,通過靈活有效、寓教于樂的體驗式教學方法,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實現各學習階段教育內容的有機銜接、整體融會貫通,幫助青少年正確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
3年來,通過在學校開展體驗式生命教育,使紅十字人道精神、生命救護知識和敬畏生命理念深入人心。這一做法得到社會的廣泛好評,成為青少年接受公共安全教育、素質教育和提升生命境界的有效手段。2014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國際聯合會第二屆亞太青年峰會上,我省做了專題經驗交流,獲得良好反響。
突出體驗 依據年齡分類施教
“以往,生命教育是分散在各個學科中,而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是將生命教育體系化。”黃毅敏認為,生命教育重在體驗,重在感同身受,只有切身的體驗與參與,才能發人深省、才能醍醐灌頂,方可達到終生教育的目的。
這一體系探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育教學方式,小學提倡以游戲和模擬為主,初中倡導以活動和體驗為主,高中以體驗和辨析為主,大學以實踐和感悟為主。尤其是在施行過程中,通過學校整體氛圍營造與教育引導的同時,讓每個學生熟讀一本生命安全手冊,觀看一部生命安全警示專題片,參與一輪校園家庭生命安全隱患查糾活動,參加一次防災避險逃生集體演練,掌握一門應急自救互救本領,傳誦一個感動自己的敬畏生命故事,體驗一組關愛生命的素質拓展訓練,經歷一期敬畏生命與感恩主題的社會實踐,接受一回專業心理健康測試與排查輔導,具備一套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這些活動的體驗參與,不僅使他們獲取了對生命價值的認知,激發了學生了解生命知識的愿望和動機,促進學生理解生命意義,進而成為獲得生命知識、提升生命情感、自覺行為實踐的主體,基本形成了一套具有“人道為本、體驗感悟、簡便易行”的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模式。
這項全國首創的體驗式生命教育模式得到了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體驗式生命教育已納入當地教育督導、公共安全教育考核、學校素質教育、文明學校創建和心理健康工作等相關指標體系中。
“我們把生命教育融合到學校公共安全教育、素質教育、德育教育之中,把體驗、感悟和認知有機結合,營造了關注生命教育的校園文化。”廈門市教育局副局長任勇表示。
廈門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蘇甦介紹,在廈門,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遵循教學規律,講究教學方法。通過生命安全體驗教室、電化教育平臺,結合安全演練、創作微課程(3-5分鐘)、課外活動等方式和途徑,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特點,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自身安全、校園安全、交通安全、地震自救、火災自救、應急救護等教育項目。
在廈門湖濱中學,有的班級結合《生物》等學科,通過觀看紀錄片了解生命的孕育過程,理解母親養育子女的艱辛;有的班級以“珍愛生命、享受幸福”為主題,結合學校讀書節活動,引導學生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名人名著,從中汲取精神力量;有的班級開展“保護雞蛋的戰斗”活動,讓孩子們學會呵護生命,培養堅持不懈的品質。
學校教務處主任黃躍德深有感觸地說:“開展生命教育以來,孩子們不僅學會了保護生命健康,懂得了如何防災避險、自救互救,也學會了以感恩的心面對生活。”
持續推進 確保生命教育常態化
12月11日,廈門一中海滄分校。一場急救演練在這里舉行。40多名中學生現場演示了心肺復蘇、頭部包扎、自救互救等急救技能。緊張有序的現場組織、嫻熟精湛的技能、默契的團隊配合,贏得了在場來賓的陣陣贊嘆。
校長陳福光介紹,為大力普及應急救護知識,提高全體師生的防災避險和自救互助能力,學校建成“4D體驗式地震小屋”等生命體驗場所,成立160名學生組成的志愿服務隊,并都順利通過考核取得“應急救護初級證書”。
此外,學校還與華東師范大學合作建立心理體悟中心,通過應激狀態測評、應變力輔導、聽覺視覺體悟訓練達到為學生疏解心理困惑的目的。初二(11)班的張詩怡同學說:“通過心理健康咨詢,讓我增強了面對挑戰、戰勝困難的信心。”
“擴大活動面、抓住特色點、重在常態化”,是省紅十字會開展這項工作的一貫思路,即做到:堅持認知感悟與生命體驗相融合、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互動、學科教學與學校管理相滲透、社團活動與人道傳播相結合并參與體驗四條原則。
在閩侯職專,學校組織同學們到白沙軍博園基地,參觀軍事設施,聆聽教官講解精彩革命戰爭故事,開展野外生存活動,師生們在游戲和活動中感受了生命的力量,激發了熱愛生命、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懷。
2013年9月23日,由省紅十字會、教育廳聯合舉辦的生命健康安全輔導員培訓班第一期在福州開班。至目前為止,我省共舉辦9期生命健康安全輔導員培訓班,培訓合格師資363名,做到了全省84個縣市區不同類別學校師資全覆蓋;為學校配發生命安全讀本1.78萬冊,培訓器具1025具,支持武夷學院等學校建立“生命安全教育與防災避險體驗館”,開展“感動生命的故事”主題系列征文競賽活動。目前,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正成為我省青少年接受公共安全教育、素質教育和提升生命境界的有效手段。
“我們要運用互聯網+,立足創新驅動,開發建設紅十字體驗式生命教育網站,運用APP手機工具等,讓所有受教育對象便于學習、理解、體驗、傳播,使生命教育的體系教育盡快覆蓋。”黃毅敏表示,今后省紅十字會將開發設計符合各個學齡段學生特點的生命教育體驗學堂,按照生命價值認知、人道理念傳播、災害危險識別、逃生避險體驗、自救互救培訓、心理健康測試、感恩角色扮演、生命素質拓展等基本模塊,運用游戲、模擬、活動等互動式教學手段,使生命教育為學生樂于接受,推進生命教育常態化。(記者 林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