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紀錄電影聚焦教育扶貧,用真實的力量打動人心
桃李無言,獨辟蹊徑
沒有天價投資,沒有炫目特效,也沒有明星大腕,但紀錄電影《桃李無言》卻在上月舉辦的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上“出圈”了。原因也很簡單,這部電影有真實的故事、感人的影像、細膩的視聽語言,更有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主題——它把教育扶貧的故事講到了觀眾心里。
“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教育扶貧不僅是一項政策,更是一份深入人心的使命。”該片制片人、廈門大學電影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曉紅說,《桃李無言》不僅是一部紀錄片,更是一份珍貴的歷史檔案,讓愛與責任跨越了銀幕。
桃李不言
再現中國教育扶貧成就
廣西9歲男孩王國成、云南10歲獨龍族女孩木秋艷、青海11歲藏族女孩尕桑央措、四川11歲彝族女孩沈英、寧夏西海固13歲男孩朱煜、黑龍江18歲少年李明洋、甘肅20歲青年王國昊……在影片《桃李無言》中,這7名青少年串成了“一個人”的成長故事。從羊腸小道到簡陋教室,再到孩子們純真的笑臉,每一個鏡頭都讓觀眾深深震撼。
據介紹,《桃李無言》由省委宣傳部、廈門大學和廈門市委宣傳部聯合攝制,旨在獻禮第40個教師節??倢а萘罕滩暑I的團隊歷時半年,穿梭16個省區市,深入鄉村、家庭、學校尋找素材。他告訴記者,這部影片的片比達到200∶1,也就是說,每拍攝200分鐘素材,成片中平均只使用1分鐘。
“每段素材都讓我們感動,取舍也讓我們糾結。”梁碧波說,從劇作方面要考慮師生配對的人物關系以及畫面的感覺,要涵蓋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類型和不同地區。而最重要的,是這7個人分別對應著教育扶貧的一個方面——“控輟保學”“教師隊伍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推普脫貧”“直屬高校定點幫扶”“貧困生上大學”“職業教育東西協作”——這一系列舉措,全方位展現了我國教育扶貧需要克服的挑戰以及取得的豐碩成果。
鄉村教師數十載堅守講臺、城市青年放棄優渥生活回鄉支教……這些看似熟悉而平凡的故事,構成了整部影片的靈魂所在。“整部電影跨越山海,串起個體成長與教育扶貧的脈絡,最根本的,是在精神上展現我們國人的自強不息。”梁碧波說。
“每一個人物的故事都充滿溫情與感動。”廈門大學電影學院院長、《桃李無言》總監制黃建新坦言,“電影中的影像資料非常豐富,我第一次看到影片剪輯版時就掉了好幾次淚。”
下自成蹊
探索講好中國故事新路
“我們接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擺脫貧困,而不是為了擺脫我們貧困的家鄉。”在影片的“這條小魚我在乎”故事中,廈門大學第25屆研究生支教團寧夏隆德分隊隊長林衍含的發言振聾發聵。
首次“觸電”,林衍含更多的是感動。在她看來,這部影片最大的意義在于“被看見”,“教育扶貧參與者的工作被‘看見’,當地教育現狀及孩子們積極向上的精神被‘看見’,黨和國家促進教育公平的努力也被‘看見’”。
不同于《我本是高山》等其他教育扶貧類電影,《桃李無言》特意采用紀實手法,創作團隊扎根基層,拍攝真實的生活場景,營造真實的人文氛圍。
“為捕捉到最真實生動的畫面,攝制組長期與拍攝對象共同生活,同吃同住同勞動,讓他們習慣攝影機的存在,在鏡頭前流露出最真實的感覺。”梁碧波說,由此,宏大的主題化為每個具體的人身上發生的變化,非常具有說服力,達到了與劇情片截然不同的感人效果。
在拍攝李明洋時,攝制組自2023年11月調研一開始就住到他家,與他一起買菜、做年夜飯、放煙花,還幫他購買復習材料、填報志愿、一起規劃未來,直到高考結束。
“這樣拍就是不斷弱化拍攝者的存在感,最終變成‘透明人’。”梁碧波說,剪輯影片時恰逢高考成績公布,所有工作人員都腦弦緊繃,直到看到李明洋的成績,大家才舒了一口氣。
紀實拍攝,使《桃李無言》更觸及教育扶貧的本質,帶給觀眾更多思考的空間。“真實的力量是最打動人心的。”黃建新說,影片與實際生活之間完全沒有距離,觀眾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教育扶貧的深遠意涵,也能共情這些人物的不凡與堅韌。
對于采用紀實手法,李曉紅認為,這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探索了新路徑。“知識改變命運,這是世人的共識??梢哉f,影片的主題是國際化的。”她認為,波瀾壯闊的中國教育扶貧事業不應虛構,更應通過真實的記錄向全世界講述好、傳播好我國如何通過教育改變人們命運的故事和經驗,“這也是這部電影的獨特之處”。
據悉,《桃李無言》現已譯制英、日、法三種語言,擬向全世界放映。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陳大立表示,期待影片在國內外上映后能夠通過真實的力量打動更多觀眾,讓他們更加深刻直觀地了解中國,為中外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搭建橋梁。
廈大首秀
探尋影視產業化經驗
《桃李無言》是廈門大學電影學院自2021年成立后制作的第一部院線電影,也是廈門大學電影學院對于影視產業化的一次積極探索。
“我們已經將影片材料放入廈大電影博物館,未來作為一份史料將不斷產生更大的價值。”李曉紅說。
人才是第一資源,影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創作型人才的培養。2018年,中國電影金雞獎永久落戶廈門,為持續打造影視之城,廈門市與廈門大學共建廈門大學電影學院,重視創作型研究人才的培養。“學院對電影專業博士生的畢業要求,是必須出品一部院線電影,并在電影制作中擔任導演或制片人這樣的重要角色。”李曉紅說,《桃李無言》的誕生,為廈門大學電影學院邁向產業化帶來新的可能。
在影片拍攝中,廈大電影學院挑選了7名表現優異的學生跟隨劇組拍攝。來自新疆的戲劇與影視文學專業大四學生娜孜麗克有幸被選上,在劇組中擔任攝影助理。
“這是一次難得的實踐經歷。”娜孜麗克說,能夠近距離地跟導演、攝像老師等業界翹楚請教,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這種源自實踐的深度滋養,不僅大大提高了她的專業技能,更讓她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樹立起信念感,將引領她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努力。
“《桃李無言》對廈大電影學院也意義重大,讓我們明白了電影拍攝完工只是走完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李曉紅說,此次實踐讓學院短時間內摸清了電影從拍攝到進入市場的整個產業邏輯,為今后如何更好地培育人才乃至打造影視產業打下了堅實基礎。
(記者 林澤貴 見習記者 傅韜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