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昨天,2016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報名工作全部結束。每年的這個時候,我們都會關注兩個數字,一個是報名總人數,一個是平均競爭比。經過了10天的網上報名,截至昨天傍晚6點,共有超過130.1萬人通過審核,平均競爭比大約46:1。雖然最終的準確數據,經過相關部門匯總整理,要到26號才能正式公布,但是從目前的數據也能夠看出些端倪,這次國考的報名人數呈現了哪些變化?
人稱“中國第一考”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從1994年的4400人,到去年接近141萬,20年漲了300多倍;可供選擇的崗位,也從早期的幾百個,發展到了超過1萬個。不過,報名人數在2013年達到152萬的頂峰之后,去年出現了10萬人的回落,引發了大家對“國考是否降溫”的討論。2016年度國考,一共提供15659個職位,計劃招錄27817人。職位數和計劃招錄人數,分別比去年增加了16%和25%,雙創歷史新高。不過,截止昨天下午6點,本次國考共有130.1萬人通過報名審核,比去年同期少了1.6萬。最終的數據,經過相關部門的匯總整理,要到26號才能正式公布。在報考心態上,不少大學生表示,如今他們不會再像前兩年那樣跟風都去國考。是否選擇公務員這個職業,更取決于對未來的規劃,想考公務員的認同公務員崗位的穩定,也有許多學生表示想創業,或者考研。
雖然2013年國考有152萬人通過報名審核,但最終只有99萬人參考。大量考生棄考的現象,近兩年正逐漸改觀。國考專家、華圖教育高級副總裁于洪澤,通過比對歷年學生的備考態度看出,如今臨時報名想“試試看”的人,確實減少了:“過去一個輔導班15天,同學就叫苦連天?,F在不要說15天,一個月、三個月大家都很認真。現在很多人大三的時候就很清楚,要參加公務員考試。他是出國、考研、就業、考公務員還是創業,都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了。 ”
國家公務員局考試錄用司副司長彭忠寶表示,眼下整個社會對國考的心態,正逐步趨于穩定、理性,公務員主管部門通過不同方式客觀的宣傳公務員是個什么樣的職業、了解這個崗位的工作職責。“從這幾年來看,考生報考應該說逐步趨于理性化。”
除了報考總人數和平均競爭比,我們還會關注一個職位:那就是競爭比的冠軍。細數近四年來這些被考生捧紅的“明星”職位,從報名一開始幾乎每天都高居榜首,很難被其他職位反超。那么今年又是哪個職位奪魁?火爆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雖然報考態度整體趨于理性,但不同職位“冷熱不均”的情況依然存在。從目前數據看,本次國考平均競爭比約為46:1,低于去年同期的58:1,不過仍有15個職位出現了“千里挑一”的情況。競爭最激烈的職位,來自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2847個人競爭1個職位。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職位排名第二,競爭比也達到了2308:1。還有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內蒙古自治區地震局、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等職位,競爭比都超過了1000:1。再看看這些職位的報考要求,多半是“大學本科”、“專業、工作經驗”不限。
于洪澤解釋說,其實歷年熱門職位的火爆,并沒什么神秘原因。“門檻低”、“社會認知度高”才是重點——中央機關、或者事業單位的職位社會榮譽度較高,這些熱門職位招考條件寬泛,學歷本科,專業、工作經驗、政治面貌不限,所以應屆畢業生參與的多。
與熱門職位相反的是,仍有158個崗位無人報考,其中檢驗檢疫局和氣象局無人問津的崗位最多。例如黑龍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有3個職位、河北省氣象局有17個職位,報考數都是零。這些崗位大多集中在省級以下機構,或者艱苦偏遠地區。
洛陽師范學院大四學生紀曉敏坦言,偏遠地區“肯定是不考慮的”,“考公務員就是為了就業,去了偏遠地區那以后肯定根本調不回來,辭職又得從頭再來,就業還是要從長遠打算的。”
眼下距離11月29號的筆試,還有一個多月的時間。除了提醒考生嚴格遵守考試紀律之外,彭忠寶表示,由于公務員考試更側重于對基礎素質的考查,關鍵在平時積累,臨時搞突擊復習的作用不大,希望考生以平和的心態面對考試:公務員考試是一種能力考試,和知識考試是不一樣的,主要考察從事機關工作所具備的一些基本能力,比如綜合分析能力、邏輯判斷推理、言語表達能力等,主要還是靠平時生活中的長期積累,僅僅靠考試之前進行突擊或高價培訓班,很難取得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