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閑置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對于我國而言,發展共享經濟適應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新要求,對實現創新驅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網絡強國等具有重要意義。從現實情況看,轉型發展的迫切需求、網民大國紅利、節儉的傳統文化以及企業的成功實踐,使共享經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會窗口”。
繼共享睡眠艙、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等共享模式之后,有高校學生推出共享廚房,某公交站臺驚現共享馬扎。一個個共享模式的破土而出,不僅讓創業者行走在共享新業態的前沿,也豐富了共享模式的內涵,這正說明共享經濟方興未艾,前景廣闊。不得不承認,共享經濟能夠助力大眾創新、打造新經濟增長點、擴大有效供給、激發創新活力、實現低碳生存、促進靈活就業,但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一系列困境與挑戰,共享經濟究竟能釋放出多少可能性,引人遐想。
綜合分析
共享經濟自出生以來,便以其獨有的優勢占據著大眾的消費舞臺。第一,共享經濟以互聯網為發展平臺?;ヂ摼W平臺并不直接提供產品或服務,而是將參與者連接起來,提供即時、高效的技術支持、便捷、信息服務和信用保障。離開互聯網,現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將不復存在。第二,共享經濟有大眾參與?;ヂ摼W平臺的開放性使得普通個體只要擁有一定的資源和一技之長,就可以很方便地參與,參與者往往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個體潛能與價值得到最大發揮。第三,共享經濟實現了資源要素的快速流動與高效配置。現實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但閑置與浪費也普遍存在,如空閑的車座、時間、設備、房間。共享經濟就是要將這些海量的、分散的各類資源通過網絡整合起來,讓其發揮最大效用,滿足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實現“稀缺中的富足”。第四,共享經濟注重用戶體驗。共享經濟降低了交易成本,能夠以快速、便捷、低成本、多樣化的方式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用戶所需,就是共享的土壤。共享單車的出現,恰是瞄準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難題;約一幫朋友唱歌越來越難,迷你KTV應運而生;對食堂飯菜不夠滿意,干脆來個共享廚房;嫌健身房太貴或太遠,那就在家門口建造一個私人化的健身空間……一定程度上說,有需求就有市場,用戶所想,就是創業者所向。緊扣市場脈動,聆聽用戶心跳,正是共享模式生機勃勃的根本原因。當一些人抱怨市場低迷、缺乏機遇的時候,不妨想一想轉益多師;當有的人慨嘆創意枯竭時,也許該問一問自己有沒有“腦洞大開”?一個開放且有無限活力的市場經濟,為所有人提供了展現才華和比拼創意的舞臺。
共享模式的風生水起,吸引著資本大舉進入,讓不少資本把共享模式當成最能變現的風口。有投資團隊在一個小時內就決定投資某共享健身項目,并完成了打款,足可見共享模式的吸引力。資本流向固然是由市場決定的,但同時也要注意,比搶占地盤更重要的,是如何守住、守好地盤。在這方面,一些新興共享模式顯然尚未做到盡善盡美。比如,日前,在北京一小區內出現的“共享健身房”。在四五平方米的空間內,有空調、空氣凈化器、跑步機、電視等設備,掃碼支付后即可進行健身。但有網友評論:共享健身房名不副實,僅有一臺跑步機,“把跑步機搬到小區里,就是健身房嗎”?而一些共享項目也因管理不當極其耗費資源,引發公眾擔憂和遺憾。凡此種種都提示人們,共享經濟不僅要把選題找好,更要把文章做好。
把共享經濟的文章做好,不能只是把共享當成噱頭,只拿共享說事而缺少真誠。對創業者與資本來說,在商業布局的同時,更應該注重線下服務,尤其是向用戶提供良好體驗,否則辛苦搶占的先機有可能得而復失。而對相關部門來說,監管是共享業態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不容有失。以讓“青少年想唱就唱”的迷你KTV為例,它的出現滿足了年輕人的個性訴求,但也給文化行政部門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提出了管理難題,比如,經營者是否應該取得相關許可?備案制管理讓新業態飛速發展,未成年人的權益又該如何保障?回答好這些問題,是規范共享經濟的題中之義。
作為近年來的新生事物,共享經濟遍地開花,一方面說明中國市場蘊含著巨大活力和機遇,另一方面也提醒人們要給新鮮事物以充分的成長空間。這同時也是一個完善市場機制、調整政策法規的機會,可以讓隨后出臺的監管政策更加公平有效。對共享經濟多一些包容,它們就會走得更從容。同時,包容不是縱容,依法依規監管好共享項目,讓用戶獲得更舒適的體驗,它們才能擁抱更加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