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以下申論試題材料均來源于網絡,中公教育僅負責收集整理,試題內容可能存在偏差。
給定資料:
1.勤能補拙似乎一直是至理名言,然而,一個著名咨詢集團合伙人卻不這樣認為,他語出驚人:勤可致拙。我的很多同行失敗就失敗在太勤奮。因為太過勤奮,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我總是想著懶,而不是懶得想。有時候這就是效率。畢竟,人生那么短,事情卻這樣多,不略過那些不打緊的事情,把好鋼用在刀刃上,生活只會越忙越糟,越糟越忙,惡性循環。所以要養成一種好習慣,一種智慧,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當然,這要注意區分躺在沙發上一動不動,抱怨沙發太硬的家伙和為了躺得更舒服而起身發明懶人沙發的人。
另一位網評家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人勤于思考,才會分清事情主次輕重,珍惜自己的精力,做到低成本、高效益……總之,這樣的人長于把握一切、不急不躁、有條不紊,善于從繁雜和忙亂中解脫自己,這是一種人生藝術。
2.近年來,中國綜藝節目一直處于“搬運工模式”,甚至出現了多家衛視為爭奪同一個外國節目版權大打出手的情形,仿佛一個綜藝節目沒有點外國血統就沒法在本土立足。一位電視節目制作人無奈地搖頭:“為什么老用外國版權的節目呢?還不是被‘急功近利’這四個字給逼的。”的確,別人都在賺快錢,撈熱錢,你還能有心思老老實實搞原創,堅持慢工出細活嗎?現在引進的節目,它們的運作模式已經非常成熟了,不需要自己再砸破腦袋、抓掉頭皮地去找亮點、摸門道,加入幾個有爭議、能聚焦的明星,很容易就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球,拉上有實力的贊助商,就可以算作成功了。
也不是沒有人愿意走心搞原創,但這些可愛的原創人往往原創不起。比起很多國家,我們的電視娛樂產業起步較晚,節目試新、試錯機制建設相對于產業的井噴式發展是滯后的。受名氣、資金等限制,原創節目本來就沒有宣傳優勢,甚至可以說占盡了后發劣勢,這要是播出效果不理想,電視臺遭受的損失,誰來負責責?所以說,原創新人根本原創不起。
我希望對文化創意的保護不是過年送餃子式的間歇性的短暫關心,文化創意在萌芽階段是十分脆弱的,需要強有力而穩定持久的呵護。”一位沒有什么名氣的綜藝工作者道出自己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