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4
17世紀的巴黎,一座橋梁扮演了今天埃菲爾鐵塔的角色,這就是新橋。巴黎人,無論貧富,都很快接受了新橋。王公貴族們突破正統的束縛,在橋上縱情歡樂,貧困的巴黎人,也來這里躲避夏日的炎熱,不同層次的人在這里交流接觸,新橋成為社會平衡器。
新橋就好像是一個“新聞發布中心”。當時的資料顯示,只要在新橋張貼消息廣告,很快就能聚攏大批人閱覽。巴黎人可以在這里了解巴黎發生的大事小事,各種消息都會在人群中迅速傳開。此外,一些反映社會現象的歌曲也在此廣泛傳播,以至于產生了許多“新橋歌手”。作家賽維涅侯爵夫人認為“是新橋創作了這些歌”。而這些歌曲也只是冰山一角。在17世紀30年代專業劇場誕生之前,新橋還一直是巴黎戲劇的中心。正如一幅17世紀60年代的繪畫所示,演員們在臨時搭建的舞臺上表演,各行各業的人聚集在周圍,甚至湊到舞臺底下。露天表演是造成新橋交通擁堵的一個原因,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便是橋上的購物活動,新橋一竣工,街頭市場就出現了,各種新奇的東西這里都可以找到。沒有人會預料到,這座橋會成為各色人為不同目的而爭奪的空間。
在十幾年前的圣保羅,經常可以看到富人區被高高的院墻和鐵絲網包圍、門口警衛森嚴的景象。其原因是貧富差異過大,富人為了尋求安全導致居住空間分異。貧困區稅收銳減,政府提供的警力、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質量下降,這又促使一些中等收入的家庭遷走,公共空間迅速衰敗。一些人為了生存針對富人下手,或偷或搶,富人只能選擇加強保安防范措施。這樣的治安環境,無人敢去投資。于是,政府借助城市設計,恢復城市公共領域的功能,讓市民在交往活動中逐漸消解對立情緒,進而吸引投資,重新復元。
近30年來,西方國家把大量工業化時代遺存的碼頭、廠房、礦場改造成為向公眾開放的公園和文化廣場。在城市中心區,“商業步行街”幾乎成為城市更新的“標準選項”;在城市邊緣地帶,提供大尺度、復合化、向公眾開放的商業空間,也成為地方政府和私人開發商最樂意采用的策略之一。這些購物中心、主題公園和廣告天地,被設計得優雅、別致、生機勃勃,成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最典型不過的展示空間。有研究者說,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目的如果僅僅是為滿足經濟或某種美觀訴求,顯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視而危險的。
資料5
走進獨墅湖月亮灣商務區,你會發現,這里的道路格外平整,找不到一條“馬路拉鏈”,天際線由棱角分明的建筑物和綠樹組成,空中也看不到一張“蜘蛛網”。這是因為,這里的自來水管、供電電纜、通信電纜全部“住”到了地下寬敞的“集體宿舍”里。這就是S市第一條城市地下公共空間基礎設施--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城市地下綜合管廊作為地下空間的“生命線”,是城市公共配套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自2011年11月建成投入使用,已平穩運行多年。這是一個全長920米、斷面3.4×3米的“T”形長廊。長廊的一側是一排長長的鋼鐵支架,如同“超市貨架”,從上到下依次放著消防與監控線路橋架、電力線路橋架、兩層通信網絡橋架,最下面三層空著的“貨架”是為未來管線預留的空間。管廊內另一側是上下兩根直徑70厘米的集中供冷管道。技術員介紹說:“附近商務區的寫字樓不用中央空調,夏天由這兩根管道集中供冷。”
S市管線管理所負責人在向記者介紹管廊建設的前期準備情況時說,由市長擔任組長的市地下綜合管廊工作領導小組起到了關鍵作用,領導小組成員有39人之多,涵蓋了轄區各板塊、各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專門機構的設立,形成了多元主體的常態化溝通和快速推進機制,有效避免了推諉扯皮、難以協調等問題。在領導小組的組織下,相關部門編制完成了《S市地下空間專項規劃(2008~2020)》《S市地下空間規劃整合(2012~2020)》,今年6月又出臺了《S市地下管線管理辦法》,統籌加強對地下管廊規劃、建設和安全運行的管理。
“地下綜合管廊造價和維護可不是一般的昂貴”,管廊開發公司徐總經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使用壽命為50年及100年的地下綜合管廊,每公里建設運行成本分別為1.6億元及2億元。即使S市經濟實力不錯,但借力社會資本也是現實的必然選擇。”市政府授權S市城市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出資組建了S市管廊開發公司,其中城建平臺占股45%,水務占股20%,4家弱電單位各占股5%,為供電預留股份15%。管廊開發公司,專門負責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事務,不僅解決了資金問題,也解決了建設主體的問題。
在記者參觀的時候,工作人員介紹:S市地處江南水網區域,地下工程施工難度大,精度要求高。為確保工程的順利推進和質量安全,S市在前期調研分析基礎上,根據國家《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組織專家團隊反復論證,最終為項目設計施工提供了充分依據。S市在綜合管廊規劃設計階段,就確立了系統化、標準化、智慧化的目標,在鋪設管線時同步建設全面的監控、感知系統,并為信息系統升級留有接入口,方便日后對大面積地下管線實施統一綜合管理。建成的綜合管廊囊括消防、照明、排水、通風、通訊、供電、監控感知、火災報警等系統,可以通過一個終端對所有管線進行實時監控和調度管理,并具有自動檢測、定位、提醒等多種功能,真正實現了信息化、一體化、智能化管理。
由于綜合管廊建設成本高,入廊管線大多具有公益性,且這一新生事物在使用過程中權、責、利還缺乏有效制衡和匹配,導致社會各方的投融資積極性都不高。為此,S市借鑒國內外經驗,特別規定除爭取國家試點和省財政支持外,如果項目建成后特許經營期內收費不能實現預期目標,市財政將進行一定補貼,確保股東投資安全且獲得基礎收益。
根據工程內容、建設成本、運營周期、物價水平等多重因素,制定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明確各單位可以以入廊或租賃的方式獲得管線所有權、使用權,讓管線需求者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方式,調動其入廊積極性,增加管線使用效率和經濟收益。
管廊收費之所以困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調動入廊單位積極性的有效方式。S市創新性地以打造利益共同體的方式,吸引電力、給排水、通信等單位成為管廊建設主體--管廊開發公司的股東,讓各單位根據自身需求充分參與管廊的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在合理確定收費標準的基礎上,為盤活資產、提高綜合收益,這些單位均愿以有償方式使用管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