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國考申論真題及參考范文 (地市級)國考申論答題要點
點擊查看2018國考行測真題及答案:
2018年國家錄用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卷 市(地)以下綜合管理類和行政執法類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和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8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5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30分鐘。滿分為100分。
2.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上填寫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并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填涂準考證號對應的數字欄。
3.請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在答題卡指定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的作答無效!
4.待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后,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5.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當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并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放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二、給定資料
資料1
位于R市郊西隅的沙壩村,總面積約10平方千米,山清水秀,歷史悠久。
1980年前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在中國廣大農村推行。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等有關“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文件一層層傳達下來,但沙壩村卻沒有變革的跡象,人們還在觀望。時任大隊書記的楊某回憶說:“那時候土地、山林還有各種財產都是國家(集體)的,國家的東西,哪個敢隨便動!”
到了1981年底,沙壩村把耕地按好、中、差進行了搭配,然后按人口平均發包給村民,完成“分田到戶”,第一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沙壩村初步落實。從此,在土地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村民對于承包地有了經營權、使用權。當時的規定是:所有承包地土地,不許出租、買賣;不許在承包地上建房、燒磚瓦等。雖然承包時大隊已經確定承包期是3至5年,但是,村民中仍有人懷疑分田到戶不長久,會不會“今天分下去,明天又收回來”。直到198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十五年以上”,村民們的憂慮才初步解除。而后中央提出的“為了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鼓勵農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長三十年不變”,算是給農民吃了“定心丸”。為了給農民穩定的土地承包經營預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
資料2
L村位于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區,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冬小麥與夏玉米一年兩季輪作,經濟作物以蘋果為主。L村的土地分為兩類,一是“圍莊地”,在村莊周邊,有較好的水利條件;二是“洼子地”,離村莊遠,水利條件較差。與全國大多數村莊一樣,L村也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根據當時的政策完成了“二輪土地承包”。L村把全村土地分成兩份,一份為各戶承包的人口地;另一份為機動地。機動地主要用于給新增加的人口增地。
與其他村莊二輪承包普遍執行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政策不同的是,L村在機動地上實行“增人增地但減人不減地”的辦法。自二輪土地承包以來,L村的人口增減變化將近百人。L村給新增加的人口分配土地先從位置、水利條件較好的圍莊地開始,圍莊地分完之后,新增加的人口就只能分到洼子地了。到了2014年,預留的機動地全部分配完了,“增人增地但減人不減地”的辦法也就難以為繼了。
村民李某在二輪承包時家里只有他們夫婦和未成年的兒子,多年后兒子娶妻生子,都沒趕上村里分地,一家6個人種著3個人的地,收入窘迫。特別是每當看到鄰居張某家2個人種著9個人的地時,頗有怨言:“明顯不公平,就應收回重分。”但張某對他的話卻不完全認同:“我家地多人少是事實,可二輪續包的時候就是這樣,30年不變也是國家規定的。”
與李某、張某想要地、想種地不同,L村還有不想要、不想種地的人。76歲的萬老漢,家里有6畝地,兒子和孫子都在外地打工、上學。每年的秋收季節都是萬老漢最發愁的時候,繁重的勞動都得雇人幫忙。他想把地流轉出去,但因為地比較零散,收益也不高,流轉也很困難。村里和萬老漢情況差不多的還有二十多人。近幾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王某說:“種地費時費力不說,農忙時回家打理,請假還要被扣工資,不合算。這兩年一直是托付親戚來種地,沒什么收益,明年也不想這么干了。”此外,村里還有10戶完全脫離農業的家庭,因各種原因,他們承包的土地大多撂荒了。
現任村支書告訴記者說,村里二輪承包后一直沒進行土地調整,這是因為國家對土地調整有政策,明確提出“小調整、大穩定的前提是穩定”。“小調整”的間隔期最短不得少于5年,而且“小調整”只限于人地矛盾突出的個別農戶。2006年因為村民的承包地占用量與家庭人口不均衡,村里曾有過一次調整的打算,村委會研究決定:凡是人口減少以及已經遷往城鎮落戶的農戶,其承包的土地份額一律收回,另行發包給新增人口的農戶。村民石某因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2畝地。石某不服,將村委會告上法庭,要求返還被收走的土地。法院經審理認為,2003年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確立了“承包土地以戶為單位,減人不減地”的原則。根據該法律,家庭承包經營權的主體是農戶整體,而不是家庭成員個體。只要承包方的家庭還有人在,土地就是不能收回。只有在承包經營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并轉為非農戶口的情況下,發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如果承包方自愿放棄承包地,則應提前半年提出申請。最后法院判決村委會返還石某土地。石某這一告,那次土地調整就沒往下進行。后來,國家對土地調整的限制越來越嚴格,多次強調“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地”“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
2016年春,李某和一些農戶以土地承包量有失公平為由找到了當地政府,要求調整。這一訴求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面對這種局面,村支書無奈地說:“這樣一來,我們的壓力很大,看來村里的土地調整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資料3
據有關部門統計,到2016年年底,中國大陸城鎮常住人口已達7億9298萬,比2015年末增加2182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為57.35%。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人口涌入城市。
李奶奶是幾年前從農村來到X市的。離開了廣袤無垠的田野,住進了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單元樓的瑞麗花園小區。舒適的住所、單調的生活、陌生的鄰里,李奶奶過得并不開心,覺得自己被壓得“喘不過氣來”,她幾乎每天都要坐公交車穿過喧鬧的街區到城郊的公園里活動活動筋骨,想法子找人說說話。
瑞麗花園小區是X市近年來新開發的商品房小區,位于市區兩大主要交通干線的交匯處。因位置臨近商業中心,地價昂貴,住宅樓比較密集。為了體現其景觀的生態性,小區內有一條人工河道蜿蜒而過,把小區的空地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碎片。河邊花香草綠,綠柳成蔭,不少涼亭假山點綴其間。但仔細觀察便可發現,小區里可供居民活動健身的空地卻十分有限,最大的一塊空地,只能容納30人共同活動。每次看到“芳草青青、留心腳下”的木牌時,李奶奶總免不了要叨嘮一句“景有了,可人沒了”。事實上,小區內也建有設備完善、寬敞明亮的室內舞蹈室、羽毛球館及各類文體活動室。但羽毛球館和健身房是不對社區居民免費開放的,需要居民辦理會員卡。舞蹈室在有對外演出活動時用于排練使用,平時都上著鎖。其他文體活動室都有一定的開放時限,利用起來并不方便。
離瑞麗花園小區不遠的南平巷地區是一個具有完整元代胡同院落肌理、文化資源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迄今還有2萬多名居民生活在此。
已經在此生活20多年的康阿姨對記者說,當初這里特別清凈,沒有商業化,更沒有這么多的游客。可是到了2006年進行商業開發以后,南平巷變了樣子,喧嘩的酒吧、隨意改建的建筑物、各種小吃店、水果攤占道經營。人流量和車流量驟增,傳統的文化氣息蕩然無存。近兩年,因為這里的居住環境條件每況愈下,商品價格攀升,老住戶紛紛外遷,老宅成了外來人口的聚集地。
在如何把握歷史文化保護、商業發展和居民人居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上,業內人士認為,徹底停止商業,或者遷走所有居民,都不是良策。因為,X市的“根”就在這些胡同里,在這里居民的身上。
最近,一則消息讓X市居民頗為興奮。一座包含超大的綠地,融合生態、文化、休閑等多種功能的,面積近2平方千米的文化公園將在中心城區一塊被認為最具開發價值的“潛力板塊”破土動工。專業人士認為,公園不只是供市民休閑娛樂的實體,同時也包含豐富的人文意義和文化價值。對一個好的城市公共場所而言,“建設”只是一個基礎,其塑造和養成不只在“造景”,更要借此“化人”。隨著空間的變化,人們對城市的觀感會變,對城市的體驗度會變,相應地,城市治理的思路要變。拿出黃金地塊做公園,提供的是場所,面向的是全體市民,彰顯的是城市價值。每個在這里生活、工作的市民,都能感受到這座城市帶給他們的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在強調“共享”發展理念的當下,這意味著城市治理觀念的一次重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