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
浙江經濟是“千家萬戶”的草根經濟。改革開放初期,個體工商戶以其準入簡便、成本低廉、經營靈活的特點,實現了浙江人創業做老板、發家致富的最初夢想,帶動了浙江以制造業為主的傳統產業發展,造就了民營經濟大省和強省的地位。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體工商戶自身的發展空間在逐步萎縮,尤其是2008年以來,浙江經濟進入工業化發達階段,發展面臨的困難劇增,大量個體工商戶等市場主體難以適應經濟發展的新要求。為此,浙江省陸續出臺《浙江省個體工商戶轉企業及小微企業規范升級工作意見》《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為企業的意見》《關于制定“個轉企”行業標準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個轉企”扶持政策文件,以政府有形之手推動市場主體自覺提升。自2013年以來,全省累計完成“個轉企”20.2萬家,市場主體中個體工商戶比重由2012年底的71.7%下降到2016年的66.7%,減少了5個百分點。創業者越過個體戶模式,“一步到位”直接設立企業漸成潮流,以杭州為例,2016年新設市場主體中個體工商戶比例僅占50.9%。
“說起個體戶,對方就會覺得你信譽度不高,很多要求有一定資質的招投標活動參加不了,還無法出具增值稅發票,損失了不少訂單。”在溫州甌海郭溪街道從事五金加工的楊某告訴記者,前年的“個轉企”,使他完成了從個體戶“小老板”向公司“企業主”的華麗轉身,突破了以往的發展瓶頸。在他看來,“個轉企”更像是一道平衡大賬與小賬的“考題”。轉企前,楊某也有顧慮:原來賺的錢,只要放進自己的口袋就行,而轉企后,所有的成本開支,都要納入公司規范的財務體系中。除此之外,經營成本的增加才是對他最大的考驗:轉企前,他每月只需要繳納1500多元的定額稅,轉企后,按照目前的產量,他每月所繳的稅費至少要5000元,再請一個兼職的會計,每年至少還要增加2萬元的額外開支。即使原材料采購、電費等發票可以進行部分成本抵扣,加上政府還有部分財政返還獎勵,每年的實際經營成本也要增加5萬元左右。但楊某更愿意把“個轉企”視為一種倒逼機制。“個轉企”后,他拿到50萬元的貸款,陸續添置兩臺先進機器,聘用三名設計師,專門從事新產品開發。盡管經營成本增加不少,但楊某更看重的是轉型后企業發展空間和口碑的提升。他認為,“個轉企”后如果不自我加壓,不做好企業發展規劃,再沿襲以前的“小富即安”或“小打小鬧”的思維,很難說企業會走多遠。
材料四
在浙江嘉興眾多小微企業中,不乏成功轉型升級的樣本。海歸創二代徐某通過不斷創新,將一個傳統的圖文打印部變成了融信息化與數字化于一體的檔案管理有限公司。徐某的父親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承包了一家村辦企業,1995年開辦了D文體用品店;到2002年,在全市已擁有4家大型文體辦公用品店,并在市、縣大型商場設立了多家專柜;2006年,又增加圖文經營項目,并在2009年將圖文業務獨立開設成為一家企業,可以說這是一個有著“轉型基因”的企業。2010年,從新加坡留學回國后,徐某從圖文業務開始做起,邁上了商海之路。經過一年多的歷練,徐某發現,公司要發展,必須有先進的技術引領行業。為此,他引進日本先進機器,將傳統打印業務轉向了數字化印刷。2012年,經過結構調整和技術提升的D文體商行已經在行業內嶄露頭角,并在2013年獲得浙江省數字印刷經營許可證,成為嘉興市惟一擁有此經營權的企業。同時,D數字印刷有限公司也成為嘉興市政府定點印刷單位。這一次成功轉型后,有著國際視野的徐某發現,越來越多的客戶不僅對印刷業務要求越來越高,而且很多人對原始文件的數字化加工要求越來越迫切。“一些人的檔案都是紙質的,沒法滿足現代社會電子化的需求。”徐某從客戶需求中看到了商機。2013年,徐某再次引進先進技術,在數字化印刷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字化加工。此后,徐某又走遍廣東、北京、上海等地,經過認真考察后,他建起了嘉興第一座民營檔案館--浙江W檔案管理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數字化檔案館的建設突破了傳統的、封閉的檔案管理模式,實現了檔案工作以手工管理為主向以計算機管理為主、以管理檔案實體為主向以管理檔案信息為主、以檔案存儲保管為主向利用服務為主的轉變。
材料五
2016年浙江省小微企業成長指數上升趨勢明顯,綜合貢獻力、核心競爭力、成長活躍度、制度供給力指數等方面均有不俗表現。蓬勃向上是浙江省小微企業成長的主旋律,但是也有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近年來受內需不足、外圍經濟增長乏力,原材料、勞動力、物流、資金使用等成本逐年攀升及企業產品價格難以上漲的影響,小微企業面臨的生產經營風險有所增加;“成本高、稅費高、融資難、招工難”等問題沒有完全解決,許多企業依然面臨較大的生存壓力;以傳統制造業為主業的小微企業在產品經營定位上大多采取低成本、低價格、低回報的策略,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技術力量薄弱,產品低端化、同質化現象嚴重,常以低廉價格為市場競爭主要手段;政府資金扶持力度、企業融資便捷程度、稅收減免和用房用地優惠政策、政府機構辦事效率等制度供給仍需加力,企業政策獲得感需要進一步增強。
材料六
浙江產大民企,也產“小巨人”,從打火機大王、吸管大王,到襪子大王……這些“小巨人”在浙江經濟轉型升級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湖州M電氣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企業。“我們主要研發、生產和銷售交流接觸器的鐵芯。”企業負責人沈某介紹,在空調、高鐵、發電設備上,都會用到交流接觸器,鐵芯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件。雖然成立時間只有7年,作為行業領頭羊,M公司已成為這個領域的隱形冠軍,其合作伙伴中,更不乏ABB、西門子、HCC、格力、正泰、德力西這樣的知名企業。“這是一個細分領域,早前市場呈現空白狀態,我們瞄準并提早介入,就有了先發優勢。”沈某表示,“小小一塊鐵芯,從外觀上看沒有什么特別,可其實對精度、硬度等要求都很嚴格。”產品生產工藝流程圖顯示,一個小小的鐵芯生產,要經過沖壓、插鉚釘、鉚壓、放置短路環、壓緊短路環、磨削等十多個環節。不過由于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目前產品的生產效率非常高。沈某說:“以前的沖床需要手工送原材料、腳踩沖壓,卡尺量厚度,現在都一體成型了,快捷而省力;以前的磨床都是人工手動操作,一個人管一臺,現在電腦控制,一個人可以管兩臺,精密而省力;以前的成品包裝環節需要人工刷油防銹,現在采用機器自動霧化噴油,均勻而省力……”在這些生產環節的前世今生介紹中,沈某的語氣里難掩驕傲:“每個工藝環節我們都在不斷追求技術改進,除了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提升了產品質量。”據介紹,早前M公司就自主設計了鐵芯自動化專業生產流水線,并且一直在生產中邊做邊改,最近一次是把生產中的部分環節替換成機械手,所需人工由原先的三人減少到一人,效能也大為提高。另外,由于產品精度高,生產所需的模具也需要相當高的精度,為此企業除了投入巨資添置生產設備,還自主研發相關模具以提高生產效率。如M公司自主研發的一款鐵芯沖壓模,使得出品率從“一出二”提升到“一出四”,節省原料效果顯著。由于創新不斷,M公司不僅取得了2項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也是整個吳興區科創園內最早通過IS0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0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2014年,M公司還被評為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上的創新,使得產品的品質更加穩定,由此也贏得了諸多知名品牌的信任。不久前,在ABB的網上全球招標工程中,企業在SIZE8號鐵芯產品上的得分一直名列前茅。這款產品主要用在核潛艇的交流接觸器上,一旦中標,對M公司發展的影響不言而喻。“和一流的企業合作,也推動我們要做一流的企業。”沈某坦言。在這種“做一流企業”的理念推動下,近幾年,面對經濟不甚景氣的大環境,M公司每年銷售額都有20%到30%的增長,客戶群也相當穩定。
浙江是全國率先提出打造“隱形冠軍”企業的省份。2016年8月,浙江省經信委發布《關于培育隱形冠軍,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通知》,2017年2月,浙江省政府出臺《關于推進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將“專業化、精品化、特色化、創新型”作為引導我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方向。“十三五”期間,浙江計劃在全省范圍篩選1000家左右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的中小企業建立隱形冠軍培育庫,確認100家左右隱形冠軍企業,示范帶動更多的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對于隱形冠軍的認定和培育對象,浙江省重點關注紡織、服裝、皮革、化工、化纖、造紙、橡膠塑料制品、非金屬制品、有色金屬加工、農副產品加工等10個制造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