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組部、人社部和國家公務員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做好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公務員考試錄用工作的意見》。其中提出,明確了降低艱苦邊遠地區基層公務員進入“門檻”的六條措施,并將積極開展從優秀工人、農民等人員中考錄鄉鎮公務員的試點工作。(9月26日網易新網)
對于寄期望于公考改變命運的青年人來說,一個大中城市或收入相對較高的崗位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同時也是最具競爭力的。據媒體相關報道,歷年競爭最激烈的崗位報名與錄取的比例高達到幾萬比一,這意味著競勝者通常具有超越其他人的知識水平、個人素質。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偏遠地區、鄉鎮基層崗位的招考空崗率相對較高。國家出臺政策放寬基層公務考錄標準,為更多學子提供公平競爭上崗的機會,傳遞出好聲音。但公考錄取標準可降,但水準不能低。
此次中組部的要求中有六項“門檻”降低,其中對年齡、工作經歷和年限要求的放寬相對不會影響公務員的水平,但對學歷要求由最低大專降低到高中和中專、專業的不限制、開考比例的降低、單獨劃線等條件則在某種程度上對該招聘崗位及其個人產生一定的影響。
專業的不限制對于基層辦公室職員這一崗位而言,一方面可能造成人才資源的浪費,國家用幾年的時間培養的專業人才可能會付之一炬;另一方面,所學專業與職位所要求不匹配會造成工作進展的緩慢,拖延工作效率。同時,開考比例的降低也會對錄取崗位有很大影響,如現在國家或省、市公考的開考比例為1:5或者1:3,再降低比例為1:2,甚至1:1,則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公務人員水平的降低,很可能是“矬子里面拔將軍”或者“參考即錄取”。再者,單獨劃線相對容易滋生腐敗,成為錢權交易的犧牲品。
雖然偏遠地區與鄉鎮基層的發展較慢,但不能因此而降低對公務人員的要求,因為領導人多是從基層摸爬滾打練就出的行政能力,換句話說,基層人員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可以成為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其行政能力、知識水平、才德素質都是不能將就的標準。各地的公考招聘,參照此工作意見執行時一定要加強對報考人員的審核,對于進入復試的人員,要對其專業與崗位需求做出契合度的判斷,才能確保招錄的人員勝任崗位工作,又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專長。只有把住了公務考錄的“入口關”,才能讓選任的人才更好的返利于民,才容易造就一個個為民務實的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