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相關負責人答記者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過半,義務教育依然面臨很多備受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根據26日發布的教育規劃綱要中期評估義務教育專題報告,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司長王定華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隨著居住證制度的實施,將會對當前的教育制度帶來一定沖擊,教育行政部門將做哪些準備?
王定華:居住證制度已經有了大致框架,具體實施辦法正在制訂中,教育部全程參與了居住證實施辦法的制訂過程。實施之后,會給當前的招生制度和秩序帶來一定沖擊,教育行政部門要做好準備,提前有所應對。
國家在頂層設計上要求居住證享有的公共服務,教育部門將不折不扣執行。國家授權各地各部門制定的政策將按照國家要求和部門地方實際情況來制定符合實際的政策,這個過程中,要面對我國立體化的國情,允許和提倡因地制宜,讓一些特大城市不至于因為居住證制度的實施而背上過重的包袱,同時廣大地區和特大城市都要積極進取、實事求是地把工作做好,增強人民群眾和各位家長的獲得感。
1.38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將受惠
問: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出臺后,有哪些進展?
王定華: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5.40萬所,在校生達1.38億,在各級教育中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出臺,是一個很大的利好。從2016年春季學期開始,國家統一確定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小學中西部地區每年600元,東部每年650元。初中每年800元,東部每年850元。這是基準定額,中央財政按照比例進行投入,國家的財政將惠及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
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城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一律施行“兩免一補”政策。實施上述政策對鄉村的教育傾斜不減,中央財政另外每年拿出150多億元,實現這個新的機制。
新的機制實施后,主要受益群體: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1294.73萬人,實現兩免一補可以隨學生流動;寄宿制學生,這類學生目前是3076.15萬人;民辦學校就讀的學生,他們能夠比照公辦學校學生享受一定的公共財政支持;農村小規模學校學生,惠及500多萬;特殊教育學生保障程度都會有大幅度提高,對于殘疾學生的資助力度相當于正常學生的8倍。
新華社記者 劉奕湛 吳晶(據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