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涂黑。
1.《百喻經》中有一則寓言:有一個愚人到別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沒有味道,主人就給他加了點鹽,菜里加鹽以后,味道好極了。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鮮美,是因為有了鹽。加一點點就如此鮮美,如果加更多的鹽,豈不更加好吃?"回家之后,他把一把鹽放進嘴里,結果又苦又咸。這則寓言給我們的啟示是()
A.持續的量變會引起事物發生質的變化
B.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要掌握適度的原則
C.不可能通過一些現象而去認識某個事物的本質
D.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要時時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和質變中的"度"。度是質和量的統一,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圍、幅度和限度。題干中愚人想"加一點點鹽就如此鮮美,如果加更多的鹽,豈不是更好吃"結果是又苦又咸,超出的度,沒有看到適度的原則。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B。
2.有一種觀點認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史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自由'倒過來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及是隨心所欲"。這兩種關于自由的觀點()
A.前者是唯物辯證的觀點,后者是唯意志論的觀點
B.前者是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后者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C.前者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后者是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D.前者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后者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唯心主義的區分。前一種觀點是由恩格斯提出,強調"自由在于認識規律,并利用規律"屬于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后一種觀點認為"'由自'及是隨心所欲"忽視了客觀規律性,強調人的主觀意志,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或者唯意志論觀點。故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
3.某資本家投資100萬元創辦企業從事生產,60萬元用于固定資本,以購買機器設備等,40萬元用于流動資本,以購買原材料和勞動力等(其中購買勞動力支付10萬元)。一輪生產結束后,該企業的總資本達到了120萬元,那么該企業的剩余價值率為()
A.20% B.50% C.100% D.200%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剩余價值率。剩余價值率為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購買勞動力的資本)的比值。從題干中我們知道剩余價值為該企業的總資本(120萬元)-資本家的預付總資本(100萬元)即為20萬元。題意中購買勞動力資本為10萬元(可變資本)。從而剩余價值率=20/10=200%。所以本題正確答案為D。
4.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資本急劇膨脹,這一方面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造成了經濟過度虛擬化,致使金融危機頻繁發生,西方資本主義金融資本快速發展壯大的重要制度條件是( )
A.金融自由化與金融創新
B.技術創新與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
C.全面私有化與放松金融監管
D.去工業化與大力發展現代化服務業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資本主義經融資本快速發展壯大的制度條件。20世紀70年代初,由于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加深和國際貨幣體系內在的矛盾的激化,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隨后,西方國家普遍走上了經融自由化和經融創新的道路。經融自由化與經融創新是經融壟斷資本得以形成和壯大的重要制度調價,推動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經融化程度不斷提高。
5.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貫穿這兩大理論成果始終,并體現在兩大成果各個基本觀點中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是()
A.群眾路線
B.實事求是
C.獨立自主
D.改革創新
答案:B
【解析】本題考察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和中共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精髓-實事求是。實事求是貫穿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而D選項改革創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B。
6.社會主義共產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東方大國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是黨面臨全新課題。1956年4月,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在初步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從十個方面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重點把握的重大關系。“十大關系”所圍繞的基本方針是()
A.集中力量向科學進軍
B.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C.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
D.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十大關系”圍繞的基本方針。十大關系圍繞一個基本方針,即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
7.新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但是,這些新的階段性特征的出現并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事實。這表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
A.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時代精神相適應過程
B.長期性與階段性的動態發展過程
C.先進社會制度與落后社會生產的矛盾運動過程
D.社會性質與發展程度的有機統一過程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性與階段性的動態發展過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必然還有經歷若干的具體階段,不同時期會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征。題干中“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體現的是階段性,“這些新的階段性特征的出現并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事實”體現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因而本題正確答案為B。
8.西藏自治區成立五十年來,通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落后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封閉走向開放,社會制度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今天的西藏,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生態向好,各方面成績卓著。實踐證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適合民族地區特點、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的核心是()
A.凝聚力量,增進共識
B.實現各民族平等、團結、合作和共同繁榮
C.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
D.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務的權利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民族區域自治的核心。民族區域自治是在統一而不可分離的國家領導下,在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是實行區域自治。其核心是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務的權利。
9.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遭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欺凌不斷加深,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形勢也日益嚴峻,中國"睡獅"在西方列強的隆隆炮聲中漸漸蘇醒。促使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的重大事件是( )
A.中法戰爭
B.中日甲午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答案:本題考查的是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普遍覺醒的標志事件-中日甲午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爭奪和瓜分達到高潮,也促使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10.1843年,魏源編成《海國圖志》。他在書中寫道:"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所說的夷之"長技"主要是指西方的()
A.民主和政治制度 B.教育和人才培養
C.軍事和科學技術 D.宗教和思想文化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長技"的含義。魏源說:"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為了抵御西方列強的侵略,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從而富國強兵。本題正確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