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改革中政府職能的轉變。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經濟控制太多,太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黨和國家必須轉變觀念,轉變政府職能,賦予企業和市場更多的權力,做好服務者的工作。
14.C
【解析】時事題。
15.A
【解析】時事題。
16.B
【解析】時事題。
二、選擇題Ⅱ
17.BD
【解析】本題考查對辯證法觀點的理解和應用。題干引語出自******講話,闡述黨的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方面工作過程中有戰略思想,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當前與長遠的關系。本題正確答案是BD,因為萬世與一時屬于長遠與當前的關系,全局與一域是全局和局部的關系。
18.AB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由抽象上升到具體”這一辯證思維方法所包含的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題,首先要清楚是在思維領域,在理性認識范疇內討論問題,與實踐活動、具體事物、感性認識暫無關系。這里的抽象是指對事物某個方面本質的規定,這里的具體是指對事物許多規定的綜合和統一。“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就是“由抽象規定”為起點,“經過邏輯中介,形成思維具體的過程”(D項),也是“在思維中形成‘許多規定的綜合’和統一”(A項)、“在思維中再現具體的”過程(B項)。A、B、D項符合題意,C項為干擾項需要排除。此題既有一定的難度又有一定的深度,需要綜合分析能力。一般考生僅憑其所具有的哲學基礎知識,回答此題是很難得分的。這就要求考生在復習中既要把握哲學基礎知識,又要掌握一些具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哲學理論問題。
19.AB
【解析】本題考點是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人的認識和實踐能力的有限性。近年來考研[微博]政治試題更凸現了運用現實事例考察考生理解運用能力的趨勢。本題的設計體現了這個趨勢與方向。這就提醒考生應著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而非僵化的記憶背誦。氣象預報不準,說明了人認識自然能力的有限性;植被破壞證明了人們對自然界的不合理利用,破壞了生態環境。說明了人應注重和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關于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是近年來理論界和現實生活人們很關注的一個大問題,近年來考研政治也多次地考到,2007年的出題概率也很高。所以應該是考生復習的重點。選項C、D本身就是錯誤的觀點。
20.BCD
【解析】本題考查對馬克思經典語句的理解,以及對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決定力量原理的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生產力狀況決定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決定了社會形態和社會制度的更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其存在和更替也必須以生產力為條件。
21.ABC
【解析】價值是凝結在商品里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用公式可以表示為:C+V+M。生產價格是生產成本與平均利潤的總和,用公式表示為:K+平均P。所以,C+V+M要轉變為K+平均P,包含了三個局部的改變:第一,不變資本、可變資本之和轉變為成本價格,即C+V轉變為K;第二,剩余價值轉變為利潤,即M轉變為P;第三,利潤轉變為平均利潤,即P轉變為平均P。三個局部的變化,構成為整體的變化。
22.AB
【解析】本題考查對影響利潤率因素的掌握。利潤率是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這一原理說明:第一,利潤率與剩余價值量是同方向變化的,而剩余價值量又與剩余價值率成正比,因此,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同方向變化;第二,利潤率與資本有機構成高低呈反方向變化;第三,不變資本節省,意味著預付資本量減少,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率就會提高。
23.ABC
【解析】本題考查對建立主要由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的主要內容的把握。在不同的經濟體制中所形成的機制是不同的。在計劃經濟體制中,價格形成機制表現為以政府決定為主,由政府來制定和調整價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形成主要由企業等主體,根據市場供求狀況,自行制定和調整價格。
24.ABD
【解析】本題考查對宏觀調控中經濟杠桿的內容的掌握。首先要明確,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有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而經濟手段的根本特點在于:它是借助于價格、工資、利率、匯率、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通過對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的調節,來協調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經濟杠桿是一種調節手段,它采取了價值形式,是進行間接調控的主要手段。C項屬于法律手段的范疇,不符合題意。
25.ABCD
【解析】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就曾試圖“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1956年,毛澤東關于和平解放臺灣問題確定了如下的基本原則:和為貴;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后;以誠相見,來去自由。6月28日,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的報告的第三部分中,專門談到了解放臺灣問題。周恩來代表政府宣布:“愿意同臺灣當局協商和平解放臺灣的具體步驟和條件,并且希望臺灣當局在他們認為適當的時機,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適當的地點,同我們開始這種談判。”故全選。
26.CD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中國社會階級結構的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在階級構成上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作為革命領導階級的無產階級,雖然革命性最強,但人數畢竟很少;作為革命對象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盡管人數不多,但掌握著強大的政權和反動國家機器,而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再加上民族資產階級,即是處于無產階級與大地大資產階級之間的社會階級力量,占著絕大多數。這就決定了無產階級必須爭取這個“大中間”,才能取得革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