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ABD
【解析】本題考查社會主義改造相關問題。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國家按照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逐步把個體農民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本題要注意區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針和所要遵循的原則的差別。
28.BCD
【解析】本題考查怎樣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本質論的重要意義。社會主義本質論深化了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科學社會主義在由思想到實踐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失誤和挫折,并不是社會主義的理論和追求錯了,而是對社會主義的一些理解、做法和采取的政策沒有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鄧小平提出的本質論是人們對于科學社會主義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主義本質論,在實踐中為探索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指明了方向。同時,社會主義本質論還要求我們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同時,尋找如何適應中國國情的、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本質、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有效實現形式。選項A的說法絕對化了,因為我們還需要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本質論不是一勞永逸的。
29.ABCD
【解析】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分配制度。按生產要素分配,是資本、技術、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按其直接或間接投入生產經營活動的數量、質量或貢獻率獲取收益的分配方式。四選項均符合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情況,符合我國國情。
30.ABC
【解析】本題考查對“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解和掌握,本題是鄧小平的原話,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堅決反對西方的干預。
31.ABCD
【解析】我們黨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任務,就是要求全黨同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更加自覺地加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這表明,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
32.ACD
【解析】時事題。
33.ABCD
【解析】時事題。
三、分析題
34.【答案要點】
(1)以上材料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①人民群眾是構成人類社會的主體,是社會的大多數;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決定力量;③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材料1中古人的話是說,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順民意,謀民利者,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否則,違背民眾的意愿,失掉民眾的支持,政權就會衰敗。材料1中的說法肯定了民眾的作用,這是合理的思想。但這些思想是就君民關系,站在君主和剝削階級一邊,并以維護和改善剝削階級的統治、維護其長治久安為目的來講民眾的作用,是十分狹隘的。
(3)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觀點。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是堅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群眾負責的觀點、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實踐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切成就,都是靠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取得的,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是決定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根本力量。在我國社會深刻變革、黨和國家事業快速發展的進程中,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把一切積極因素充分調動和凝聚起來,至關緊要。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對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提高黨的戰斗力,對于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對于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因此,我們必須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堅持三個“一致性”,即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思路點撥】本題材料1、2、3都是圍繞唯物史觀群眾的觀點而列舉的,不過材料1反映的是我國歷史上的封建統治者的群眾觀點,材料2、3是我們黨的群眾觀點。對這一點,題后的設問也作了提示,問題不難回答,關鍵的是考生緊扣所問問題回答即可,不要偏了方向。
35.【答案要點】
(1)馬克思的貨幣和貨幣流通理論的主要內容是:第一,貨幣產生的理論。價值形式發展表明:貨幣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長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第二,貨幣流通理論。首先,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貨幣流通為商品流通服務。其次,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貨幣量與待售商品數量和價格水平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在紙幣流通條件下,紙幣的發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金屬貨幣量為限。
(2)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貨幣流通進行計劃管理與調節,必須自覺遵循貨幣流通規律,防范和消除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都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造成嚴重危害。嚴重的通貨膨脹會引起社會收入和國民財富的再分配,擾亂價格體系,扭曲資源配置,使整個社會經濟生活出現混亂。嚴重的通貨緊縮會使可利用資源閑置浪費,經濟萎縮,失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引發社會和政治問題。因此遵循貨幣流通規律,對貨幣流通進行有計劃的管理與調節,保持幣值和物價總水平的大體穩定,是經濟健康、平穩發展的保證。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的是馬克思的貨幣流通理論的意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遵循貨幣流通規律。本題屬于利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社會現實問題的題型。今年以來,各種商品價格上漲迅速,出現部分通貨膨脹壓力。利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這一社會現象,有助于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考生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
36.【答案要點】
(1)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形成,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①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就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這些思想成為后來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前身。②抗戰時期,毛澤東撰寫了《新民主主義論》等一系列理論著作,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1939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這個概念。并第一次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作了科學的概括:“所謂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就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該文還詳細闡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動力、對象、任務、性質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問題。③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理論作進一步的提煉、概括,提出了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總路線。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的講話》中對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作了完整的概括,完整地提出了中國共產黨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2)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前途是發展社會主義。
因為:①從領導階級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有了新的領導階級,由無產階級掌握領導權,這是區別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標志。②從世界革命陣線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不再屬于舊的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③從革命的指導思想和革命的方法來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是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理論武器。④從革命前途來看,新民主主義革命有了新的前途——社會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是要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后,逐漸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著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進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國家;第二步,在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基礎上,使革命向前發展,通過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新民主主義革命仍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是新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它不是一般地消滅資本主義,相反,它的客觀要求是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道路。而社會主義革命是要求消滅資產階級,實現生產關系的變革。但是,這兩個革命又有聯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思路點撥】回答本題的關鍵句是材料中“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要抓住了這一關鍵信息,每一個問題就都容易回答了。
37.【答案要點】
(1)①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②首先,只有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才能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環境和條件。其次,只有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才能進一步加強社會管理和提高社會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第三,只有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才能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
(2)第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必然要求。第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社會基礎的必然要求。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完成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
(3)①維護和實現公平和正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環節。②(一)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二)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三)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四)健全工作機制,維護社會穩定。(五)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特征、主要環節及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知識。第一個問題要求回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特征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性;第二個問題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第三個問題要求回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環節和具體要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今年的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討論的主要議題,也是今后黨的重要工作,基于此要求考生必須全面掌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意義。考生對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的理論觀點要熟悉掌握,并能用來分析和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