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寫道:“我所說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決不是如有些人所謂‘有到來之可能’那樣完全沒有行動意義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種空的東西。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這段話是針對當時黨內和紅軍中存在的( )
A。“在全國范圍內先爭取群眾后建立政權”的理論
B。“御敵于國門之外”的主張
C。“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D。“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的設想
【答案】 C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中國近現代史概論》第五章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知識點。
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的因素。這篇文章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肯定地回答了中國革命一定會取得勝利。因此,該題正確的選項是C。
【陷阱應對】【陷阱應對】不選ABD的理由是:選項A,這是毛澤東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批判李立三“左傾”機會主義的觀點,“他們這種全國范圍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爭取群眾后建立政權的理論,是于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他們的這種理論的來源,主要是沒有把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這件事認清楚。”選項B,這是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觀點的錯誤,他們主張打陣地戰,御敵于國門之外”。選項D,“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這是李立三左傾機會主義的錯誤觀點。
12。中共七大政治報告指出:“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我們同志的思想、我們黨的工作,也會沾染灰塵的,也應該打掃和洗滌。”這段話形象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歷形成的( )
A. 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
B. 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C. 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
D. 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
【答案】 D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六章中國共產黨三大作風的知識點。
毛澤東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做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總結概括出黨的三大作風是:理論聯系實際、緊密聯系人民群眾和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作風”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特別是延安整風運動中形成的全黨統一的優良作風,是我們黨同其他政黨相區別的顯著標志。通過題干中“房子是應該經常打掃的,不打掃就會積滿了灰塵,臉是應該經常洗的,不洗也就會灰塵滿面。”這就決定選項D ,“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是正確的。
【陷阱應對】不選ABC的理由是:選項A 、C ,這是黨的三大作風的其中兩項內容。 選項 B,這也是黨的優良作風,但不是黨的三大作風的內容。
1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含"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它們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構成了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完整理論體系。其中,公平正義是 ( )
A. 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B. 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
C.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D. 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
【答案】 A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七章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知識點。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本內涵包括: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的基本內涵。“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因此本題選擇A是正確的。
【陷阱應對】不選BCD的理由是:選項B,“執政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的必然反映,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選項C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 選項D,“服務大局”是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使命。
14。近年來,從“彭宇案”掀起的軒然大波,到“扶老被誣傷老,好人敗訴賠錢”等事件的一再發生,使歷來推崇“助人為樂”的國人遭遇了嚴重的道德考驗。2013年8月1日,《深圳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的正式實施,填補了國內公民救助行為立法的空白。為此,有媒體撰文《“好人法”釋放道德正能量》,認為該規定無疑會釋放出挺好人、做好人的正能量,對社會風氣的凈化不無益處。法律之所以能釋放道德正能量,是因為( )
A. 法律是道德的歸宿 B. 法律是道德的基礎
C. 法律是道德的前提 D. 法律是道德的支撐
【答案】 D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第五章中維護公共秩序中道德和法律調節手段關系的知識點。
道德調節是非強制性的,主要借助于傳統習慣、教育宣傳、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通過說服、教育的方法調節人們的行為規范。法律手段是指國家依靠法律的強制力量規范在公共生活中人們的行為。雖然道德和法律調節作用的方式是有所不同,但二者是可以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的。發揮道德的調節作用,需要法律的支撐;而法律作用更好地實現,又需要以道德建設為重要條件。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需要是要靠道德調節,也要靠法律調節。因此,該題的正確的選項是D。
【陷阱應對】不選ABC的理由是:這幾個選項應該改成“法律作用更好的發揮,需要以道德為重要條件”,這樣的提法才是正確的。
15。黨群關系,關乎黨和國家的存亡大計。為了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中共中央
部署并在全黨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這次活動的主要內容是( )
A. 建設學習型黨組識 B.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
C. 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 D. 為民務實清廉
【答案】 D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2013年國內時事黨的群眾路線的知識點。
根據中共中央部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于2013年6月18日啟動。一年左右的時間里,活動將緊緊圍繞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自上而下在中共全黨深入開展 。
【陷阱應對】不選ABC的理由是:選項A ,這是在實踐中,要不斷地學習解決新問題,黨要不斷學習建設學習型政黨。 選項B、C,這是在開展群眾路線中,對黨員的要求,但不是這次活動的主要內容。
16.2013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加州安納伯格莊園會晤時,將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的內涵概括為( )
A. 共同發展、合作共贏、友好伙伴、相互尊重
B. 加強對話、增加互信、發展合作、管控分歧
C. 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
D. 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密切協作、相互支持
【答案】 C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2013年國際中美關系的重大時事,中國政府的立場。2013年6月習近平向奧巴馬闡明釣魚島和南海問題立場,同時提出中美關系是:一是不沖突、不對抗,二是相互尊重,三是合作共贏。
二、多項選擇題(17~33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個答案符合題目要求的。多選或少選均不得分,請在答題卡上將所選項的字母涂黑。
17。長江的年齡到底有多大?這里說的長江“年齡”,是指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東海的“貫通東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說上游的沉積物從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順廷而下到達下游,這就表明明長江貫通了,這就是物源示蹤。我國科學家采用這一方法以研究長江中下游盆地沉積物的來源,從而判別長江上游的物質何時到達下游,間接指示了長江貫通東流的時限。他們經過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長江貫通東流的時間距今約2300多萬年。這一研究成果從一個側面顯示出( )
A. 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物質運動是永恒的
B. 時間和空間是通過物質運動的變化表現出來的
C. 時間和空間是標示物質運動的觀念形式
D. 時間和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
【答案】 BD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二章中物質運動和時間、空間的關系。
選項B,馬克思認為,不同事物的時間和空間的具體特性是受物質運動的具體的特性所制約的,物質的具體運動是可以發生變化的,人們關于時間和空間的觀念也是可以變動的。選項D,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一定是運動的。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設想不運動的物質會導致形而上學;另一方面,物質是一切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的載體和承擔者。設想無物質的運動會導致唯心主義。
【陷阱應對】不選AC的理由是:選項A,由于物質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所以物質時間和空間是無限的。如果說某一個具體物質的運動,其運動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項的。選項C,時間和空間是任何物質存在的形式。物質的運動沒有時間和空間,物質本身是不可能存在了。觀念的東西就是精神的。如果認為精神決定了物質時間和空間的運動,這就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18。作家史鐵生在《奶奶的星星》中講道,奶奶告訴他的故事與通常的說法不同:一般人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熄滅了一顆星星;而奶奶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又多了一個星星,人死了就會升到天空,變成星星給走夜道的人照個亮了。于是他“慢慢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燭光……”這對我們理解個人在社會歷史的作用的啟示有 ( )
A. 歷史是無數個人相互作用的合力的結果
B. 杰出個人決定歷史發展的走向
C. 人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
D. 每個人對社會發展都有或大或小的作用
【答案】 AD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第四章中歷史唯物主義個人在歷史發展中作用的基本原理。
選項A,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并不否認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觀從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前提條件出發,科學地說明了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指由無數個人構成的一個群體。個人和群眾的作用是一致的,他們都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選項D,唯物史觀在考察個人的歷史作用時認為,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是存在差別的,有的人作用大些,可稱為“歷史人物”;有的人作用小些,可稱為“普通個人”。有的人對歷史發展起促進作用,有的人對歷史發展起阻礙作用。
【陷阱應對】不選BC的理由是:選項B,決定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不是由杰出個人決定的,而是由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決定的。選項C,人人都是歷史的創造者的錯誤在于,個人中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反面人物是阻礙歷史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