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啟動運作,36家中外企業和金融機構獲頒證照,首批入駐試驗區,建設該試驗區的主要任務是( )
A。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
B。推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體制改革
C。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D。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場經濟體制
【答案】 ABC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2013年國內重大時事政治。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的掛牌,標志著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啟動運作,將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創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更好地服務全國發展。選項A,我國的經濟可以通過自貿區和世界經濟接軌,這有利于促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選項B,自由貿易區完全是按照市場經濟運做,這有利于推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體制改革。選項C,自由貿易區完全實行新的經濟政策,我們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這為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陷阱應對】不選D的理由是: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經濟要在我國起根本性的調節作用,就是沒有自貿區我們也要在全國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市場經濟體制。
33。應中國總理李克強的邀請,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印度總理辛格和蒙古國總理阿勒坦呼亞格于2013年10月22日開始分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來自中國三個陸上鄰國的領導人,在同一天開啟中國之行,這樣密集的雙邊訪問在中國外交史上實屬罕見。這一外交動向( )
A。體現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吸引力
B。深化了中國與俄印蒙三國間的盟友關系
C。反映了中國周邊外交行動的延續和加速
D。順應了互利共贏的時代潮流
【答案】 ACD
【答案解讀】本題考核2013年國際重大時事政治。
人民日報社論“三國總理齊訪華說明什么?”指出:俄、印、蒙都與中國有著漫長的邊界,三國總理來華都將聚焦經濟議題。從時間上看,三國總理齊訪華,只是外交日程協調上的結果。三國領導人在華期間也不會有活動上的交集。但巧合背后有必然。第一,反映了中國周邊外交行動的延續和加速。“鄰居好,無價寶”。第二,體現了中國經濟光明論的吸引力。第三,順應了互利共贏的時代潮流。三國總理齊訪華,是新形勢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個縮影,也是一個好兆頭。根據社論的提法,選擇題ACD是正確的。
【陷阱應對】不選B的理由是:人民日報社論中沒有提關于中國與俄印蒙三國之間的關系是盟友關系?! ?strong>三、分析題:34~38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要求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科回答問題。將答案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的邊框區域內。
34。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巧用大循環,處理不再難
山東某地采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將秸稈“吃干榨盡”,對秸稈利用進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稈種蘑菇
該地小麥種植面積為60萬畝,按畝產500公斤秸稈計算,每年產生30萬噸秸稈。雖然粉碎還田、壓塊做燃料、青儲養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稈,但一些農戶為圖方便,仍然偷偷焚燒秸稈,當地禁燒壓力很大。
2009年,該地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一家蘑菇種植企業,該企業以小麥秸稈加雞糞為原料培育雙孢菇,從當地收到小麥秸稈不夠用,還在周邊100公里范圍的縣市區收集,雞糞則由當地一家大型養雞場提供。自蘑菇廠建起來后,蘑菇廠對秸稈的大量需要,讓原本難以處理而成為“包袱”的秸稈搖身一變,不僅成了香餑餑,而且還成為農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長產業鏈
然而,蘑菇廠每年產生的6萬噸菌渣,四處堆積,臭氣難聞,也引來周邊群眾的投訴,由此,該蘑菇廠開始尋找下游菌渣處理企業,開展產業鏈條的招商引資。
山東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動前來,并把廠子建在該蘑菇廠旁邊,他們將買來的菌渣加上豬糞,經過發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機復合肥。這不僅解決了菌渣問題,而且也附帶解決了讓周邊養豬戶頭痛的豬糞問題,該公司將生產出來的有機復合肥直接賣給周邊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種植戶以及果農等,由于減少了銷售中間環節,價格合理,而很受歡迎。該公司也因之而獲利頗豐。
三、“鏈接”到山林
秸稈經過種植蘑菇,變成了有機復合肥,最后拿到市場上銷售,算是完成了一個標準的循環利用過程,然后,如果將有機復合肥集中用于生態修復工程。再次推動一個新的生態產業發展,豈不是更好?
該地又動起腦筋,將秸稈利用產業與退耕還林工程對接,該地的山區丘陵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2/3,其中宜林荒山地有6萬多畝,這些山地土壤貧瘠、含沙量大,農作物產量低,經濟效益差。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該地從2011年開始,由市財政投入數億元,實施為期5年的“自主退耕還林生態富民”工程,打算將這些山地改造成高產的大棗、大櫻桃等經濟果林,大力推進農林業轉型。
而要發展高產高效的有機果業,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是有機肥從何而來?這時,秸稈等有機肥料又成了人們惦記的寶貝。為了種植出優質林果,當地農民在山地種植果林時,都開始墊秸稈、放菌渣有機復合肥等。大片經濟果林的種植,不僅大大地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從而實現了秸稈利用的大循環,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3年6月22日)
(1)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環,處理不再難”中“巧”在何處? (6分)
(2)當你在生活中遇到難題和矛盾時,上述事例對你有何啟示?(4分)
答案要點:
(1)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指一切事物內部各個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的普遍聯系是通過中介實現的。事物的相互聯系即相互作用構成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3分)本試題中,秸稈養菇——菌渣制肥---林果肥育------生態改善形成了環環相扣的產業鏈“大循環”,“巧”就巧在人們能夠敏銳地發現事物固有的聯系,并能動地建立新的聯系,進而利用這種聯系來促進事物的良性發展。(3分)
(2)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上述事例給我們的啟示主要有:要從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把握事物的普遍聯系;要從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從發展中找出路;要運用矛盾分析方法,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勤于實踐,勇于創新,要敢于面對困難,要解決問題。(4分)(注;如果考生能圍繞上述材料的主題,靈活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以分析論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考試運用的原理有:(1)聯系的觀點。(2)聯系和發展的關系。(3)運用矛盾對立統一的原理,研究矛盾和解決矛盾。
35。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1978年我國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時,美國《時代》雜志曾質疑說:“他們的目標幾乎不可能按期實現,甚至不可能實現。”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外貿進出口總額均已達到世界第二位,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份額提升到10%左右,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年平均超過20%。據世界銀行統計,我國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行列。
在物質文化生活得到提高之后,人民群眾對未來期待更高,過去施工建廠,首先考虎的是經濟利益,今天引進項目,擔心的卻是環境污染;過去期盼吃飽穿暖,今天卻追求吃的健康、安全;過去夢想有車有房,現在則憂慮PM2.5排放,城鄉居民收入整體都有提高,但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近10年來中國基尼系數始終處于0.4以上,超出國際公認“警戒線”……這個經濟飛速發展、財富不斷積累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創造著“中國式奇跡”的同時,仍有一些“中國式難題”丞待破解。
“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歷史上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新時期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習近平在黨的十八大之后首次到地方調研就選擇了廣東,并向深圳蓮花山頂的鄧小平銅像敬獻了花籃。習近平表示,之所以到廣東來,就是要到在我國改革開放中得風氣之先的地方,現場回顧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將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我們來瞻仰鄧小平銅像。就是要表明我們將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奮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3年3月22日)、新華網(2012年12月11日)等
材料2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說:“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回過頭來看,我們對鄧小平同志這番話就有更深的理解了。所以,我們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正是從歷史經驗和現實需要的高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反復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摘自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
(1)如何看待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中國式奇跡”與“中國式難題”?(4分)
(2)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分析為什么“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6分)
答案要點:
(1)改革開放3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中國式奇跡”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堅持不懈推進改革開放的結果。改革開放是一次新的偉大革命,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整個社會的活力,顯示了社會主義具有無比的優越性。
在改革開放中出現的“中國式難題”是發展中的問題。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很多,必須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解決。(4分)
(2)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認為,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在不斷地運動中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只有通過改革不斷地調整生產關系、完善上層建筑,才能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舊問題的解決和新問題的產生不斷交替,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我國的改革開放是長期的、艱巨的、復雜的過程,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6分)
考試運用的原理有:(1)改革開放35年我國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問題。(2)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說明為什么要不斷地進行改革開放。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