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建議
與其找導師不如好好復習
“其實在教育部發布通知前,老師們已經這樣做了,只要是參加復試的學生提出和老師談談都會直接拒絕,這是為確保考研的公正公平。”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博導駱冬青教授告訴記者,這個時候求見導師,反而會影響自己在導師心目中的形象,得不償失。而且現在的復試程序設置相當嚴謹,就算見了導師的面也鉆不了空子。“以文學院來說,初試占40%,復試分筆試和面試,筆試和面試各占30%,筆試兩門專業課由四位老師聯合出題,面試是由5位老師組成的,各自獨立打分。你總不能每個老師都見一遍。而選擇導師也不是考前確定的,是進校后雙向選擇再定,所以,與其動腦筋見導師還不如好好準備看書復習。”記者了解到,東南大學、河海大學等理工科院校也采取多名導師面試一名考生的形式,導師們各自打分,與報考導師提前認識并不會加分。
■記者追問
不允許見面,究竟誰來監管?
有教育專家認為,高校考研復試由各自學校自行完成,教育部出臺相關文件,復試前導師、考官不得與考生單獨接觸,是為了規范考研紀律,讓考研更加公開、透明,有其積極意義,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缺乏有力監管。記者調查發現,高校并沒有出臺相關配套措施,部分考生,特別是報考本校的學生,占地利之便,完全可以與導師取得聯系。專家認為,盡管有教育部的規定,但尚無可行可考的監管措施,一方面學生尋求指導的愿望很強,另一面只能靠導師的職業操守,自覺維護人才錄取機制的公平性。一旦存在暗箱操作的現象,難以得到有效遏制。(錢勇 蔡蘊琦 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