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談教育
張三(匿名)出生于國內某大城市,高中畢業輕松考上北大清華這樣的國內頂尖名校,等他到耶魯讀博士時,哪怕再難的數理經濟模型對他來說都太容易。在我的博士生課堂上,他毫無疑問一直是最優秀的,即使在耶魯這樣的世界各地天才匯聚的地方,他的聰明才華照樣遙遙領先。
可兩年后的一天,正當他全力以赴深入做研究而且已經有出色成果的時候,張三找我私聊,說他在考慮是否退學回國去做PE投資基金,因為他父母好友愿意出資5000萬美元由他去負責管理,機會難得。
我問他:“你的天賦如此出色,我一直認為你最有希望出類拔萃,出一流學術成就。告訴我,你是否真的對學術研究、學術生涯有興趣、有激情?”
多年的經歷讓我清楚,一個人如果對他從事的工作沒興趣、無激情,尤其當他做的是學術研究時,那么,要他做好、要他做出別人想不到的創造性成績,那等于是趕鴨子上架,難!每天做自己沒興趣的事情,只會是應付,不會鉆進去的,那樣他自己也會痛苦、很累。
張三回答說:“對學術研究談不上有興趣。我可以做,也可以寫學術論文,但這不是我的興趣與激情所在。”這下好了,我跟同事原來期許厚望的博士生,對我們的專業也就是如此。我接著問他:“那你為什么要申請金融博士研究生呢?”他的回答不奇怪:“因為父母要我這樣做,而且看到其他同學都這樣做。”
很多年來教過的中國學生中,真正因為自己喜歡而研讀經濟學、金融學的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是因為父母的壓力和安排。
既然他們都不是因為自己真實的興趣而為,出現上面我們談到的,那么多讀金融博士、經濟學博士的中國學生最后在職場上表現一般甚至較差,就不足為奇。趕鴨子也許可以上架,但上不了高架的。
我見過的很多父母可能從來沒有問過,更沒有想過“什么是最好的學校”“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學過優化理論的人都知道,“好”“不好”“較好”“最好”這些價值判斷都只能是相對的,必須首先搞清楚的是“相對于誰”“相對于什么”,因為不存在沒有度量指標、沒有參照系的“好”和“最好”。
很多人往往是根據父母自己認為“好”的標準去選擇“最好”的學校和專業,等于讓子女去過一種父母認為好但子女自己未必認為好的職業和生活。有時候,這實際上是迫使子女去實現父母自己沒有能實現的專業夢。
有得人是隨大流,去追求大家都認為最好的哈佛、耶魯或者北大、清華。如果你問他們“為什么哈佛耶魯好、北大清華好”時,他們也說不上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