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槍的距離
“國外安全和國內安全最大的不同,應當是在國外對方可能隨時掏出一把槍來。”路遙表示,美國公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可以持槍,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隱患。在她原先居住的小區附近,就有一名留學生因目睹了毒販交易過程被槍殺。之后,她又搬到另一個地方,卻依然沒有擺脫槍擊的陰影。
“國內安全和國外安全之間,隔著一把槍的距離。”羅清晨也表達了類似觀點,“美國持槍率很高,平均每100個美國公民能擁有101把槍。我了解到的是,警察有一次去得克薩斯州一戶公民家里搜查,結果竟然搜到一個槍械庫。非美國公民雖然不能持槍,但有打獵的權利,也可以通過考打獵證來合法持有槍支。”
“讓我覺得最危險的是學校附近發生的槍擊案。當時一名黑人司機酒駕導致車輛追尾,就對著一名學生的車開槍,然后逃走了,好在學生沒有受傷。”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市讀研究生的兜兜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美國的學校一直視槍為非常嚴重的安全隱患。對留學生而言,一般校園附近發生槍擊案或恐怖襲擊事件,學校會立即向學生手機或郵箱推送相關信息,學生收到消息后會待在家里;在學校的,可以讓校警護送回家;情況嚴重的話,學校會被立即封鎖。
但學校的警惕、學生的憂慮都沒能阻止校園槍擊事件的蔓延。據統計,僅2017年上半年,美國共發生大大小小的槍擊案3萬余起,造成7550人死亡。根據往年的統計,在美國發生槍支暴力的犯罪率遠高于其他發達國家,涉槍殺人死亡率約為30%——相當于每天都有27人被槍殺。
而槍殺的原因不只是劫財,交通事故、口角、肢體沖突等日常矛盾都是對方開槍的理由,不少槍擊案的開槍原因實在令人匪夷所思,甚至到了“一言不合就開槍”的地步。
感情糾紛易成兇殺導火索
留學生的危險不僅來自于外國人,還來自于留學生群體。記者梳理近年來留學生安全事件,發現因留學生之間感情糾紛被殺的惡性案件占不小比例。“但這類案件往往沒有受到重視。”浙江省溫州市檢察院偵監部主任金興聰告訴記者,相對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留學生心理健康也應該受到整個社會的高度關注。
金興聰曾辦理中國留學生邵童被殺一案。2014年9月,在美國愛荷華州的一間賓館里,邵童被同為留學生的男朋友李向南手扼致死,原因是邵童找了新男友。在歷經8個月的潛逃后,李向南在父母的陪同下向中國警方投案自首。后李向南因故意殺人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大多數中國留學生的日常都是這樣,要么上課,要么在家。平日里課業節奏較快,與同學朋友的互動就變少了。”在劉洋洋看來,大部分留學生的朋友圈還是以中國人為主,“抱團現象”嚴重,尤其是男女朋友之間,除了上課和趕作業,其他時間雙方都在一起。因為沒有朋友和周圍人的關心關注,如出現矛盾,更容易走向極端。
“在邵童案中,兇手李向南性格內向,平時喜歡把自己禁錮在與邵童兩個人的世界里,基本不和其他人打交道。當兩人產生矛盾時,沒有同學朋友幫忙開解疏導,最后導致矛盾激化而釀成悲劇。”金興聰說。在感情糾紛導致的命案中,殺人者往往沒有樹立正常的愛情觀。
感情糾紛案件不只發生在中國留學生之間。2017年2月21日,英國人馬修斯殺死24歲中國女留學生畢曦希一案宣判,馬修斯被英國卡迪夫法院判處終身監禁,至少服刑18年。此前,二人為情侶關系,馬修斯在交往中曾虐待過畢曦希。
在金興聰看來,留學生遠離故土親人,本就面臨文化差異及獨立學習生活的挑戰、難以融入主流社會的疏離感、對異性缺乏了解、社會關系稀薄等境況,無疑會變得更加敏感脆弱,也更容易攻擊別人。金興聰提示,留學生在海外更應當明白,感情需要的是雙方共同接受、共同經營,并不是單方面的強求或極端的方式就能得到,作為年輕人,當感情受挫時,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