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季之后,學成歸來的學子,有的已經開始工作,有的還在尋覓合適的崗位;還有一部分人選擇放慢腳步,以“間隔”的形式去接觸社會,花一段時間了解自己的發展方向。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畢業了,反而感到幾分迷茫。
迷茫之際
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間
“我選擇間隔年的最大原因是迷茫。”
王希曾就讀于美國明德學院。畢業后,他覺得自己“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而無法抉擇,于是就決定給自己一個緩沖期。“當時擺在我眼前的有很多條路,也有很多壓力。父母希望我能繼續深造,身邊的同齡人也都開始找工作了。我也已經拿到不錯的offer,而且大三的時候就在國內創辦了一個留學咨詢公司。升學、就業、創業,這么多條路,我卻不知道該選擇哪一條。”
不僅是王希,對許多在畢業后選擇間隔年的海歸來說,“迷茫”是促使他們選擇間隔年方式進行自我調整的重要原因。
柳洋今年剛從法國雷登高等商學院畢業回國,她原本計劃畢業后就工作,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哪方面的工作。“人就像一只小小的昆蟲,希望自己的觸角可以伸展向各個方面,去更多地接觸世界、了解社會。我希望通過短暫的停歇,想清自己要往哪方面發展,摸清自己的興趣所在。”
在中國,許多海歸并不是刻意選擇間隔年。國外高校的畢業時間和國內不一致,海歸在回國找工作時存在困難。沒有及時找到工作、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時,有的海歸便順水推舟,給自己安排了間隔年計劃。
2017年7月,鐘寧寧從新加坡管理大學畢業。“因為在國外留學,我錯過了2016年的秋招。這樣的話,滿意的工作不太好找,我就選擇了間隔年。而且前幾年留學也很辛苦,可以借此機會調整一下。”
間隔年階段
既是休整 也是提升自我的良機
停下疾行的步伐,海歸們在間隔年都做些什么?
許多海歸首先做的是自己想做而沒實現的事情,另外便是繼續提升自我、找尋方向。大部分海歸在間隔年期間,還在積極找工作。
“前兩年實在太忙了,回來之后我先休息了一段時間,把之前落下的電視劇、動畫片全給看了。另外,我還和朋友一起去了趟柬埔寨,也終于染了心心念念的粉色頭發。”鐘寧寧說。
回國前,柳洋在歐洲各地剛剛完成了一場一個人的旅行。“間隔年的前兩個月,我一個人窮游了歐洲10多個國家、20幾個城市。一路上我住的都是青年旅社,在途中認識了很多國外友人,交了很多朋友。”
回國后,柳洋參加了一個主要由留學生和海歸組成的短期支教活動。“我朋友是‘E間學堂’支教項目的發起人之一,于是我也參加到這個項目中,支教活動持續了半個月。”
除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許多海歸在“休整”的同時,也不忘提升自我,繼續找工作,為未來做準備。
“鑒于父母希望我繼續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而我又想創業或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我在間隔年同時要做好幾件事。”王希說,“一個是準備GRE考試;二是遠程參與國內公司的工作,當時我還在美國,公司的事情只能遠程遙控;三是讀書,我在間隔年期間讀了很多很感興趣的書,各式各樣的書。另外也去健身、鉆研廚藝。”
作為剛畢業的海歸,柳洋并沒有太多的資金支持自己的間隔年活動。除了父母的幫助外,柳洋通過兼職攝影師,幫朋友和客戶拍攝寫真來賺取間隔年的花費。在旅行和兼職的同時,她還在網上投遞簡歷、找工作,并拿到攜程管培生的offer。
鐘寧寧也是如此,在調整了一段時間后,她便開始準備2017年的秋招。
同時,她還做了一段時間英語工作室的老師。“那是一個小區里的小型工作室,原本只是簡單地教小學生英語。我和另外一個研究生去了之后,組織了許多活動,還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來做宣傳,產生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但是,這份工作并不符合父母的期待,家里常常因此出現爭吵。在秋招中拿到銀行的offer后,鐘寧寧便辭掉工作室的工作,選擇了父母眼中相對穩定的單位。這時,距正式工作還有一段時間,鐘寧寧開始準備特許注冊金融分析師考試,并在今年夏天去了趟北京參加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