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關于留學生回國求職現狀的調查報告走紅網絡。其中,針對留學生回國求職回復率低于國內學生的調查結果,引發網友熱議。
曾帶著理想出國的他們,求學歸來卻面臨種種困惑。有人驚訝海歸簡歷也屢屢石沉大海,有人無奈留學的投入與回報相去甚遠,也有人困惑現在的洋學歷為何越發黯淡……
落差感:留學歸來,實際收入遠低預期
如今,已是陳玥在成都某商業協會工作的第二個年頭。但無論是在職場還是生活中,他都不愿主動提及自己“留學生”的身份,也不愿被別人這樣介紹。
“奔波于兩點一線,擠著地鐵上下班,領著幾千塊的薪水,我和同齡人沒什么差別。”陳玥描述著自己的工作現狀,但這個現狀卻不是他當年的夢想。
過去,陳玥堅信留學能讓自己前途光明。于是,2009年高中畢業的他,舍棄了西南財經大學的本科錄取通知書,奔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漢頓分校,就讀金融工程專業。
2013年,陳玥本科畢業回到老家成都。然而,這張留學畢業證卻沒能為他打開國內的求職局面。自6月回國后,他用了半年時間考進某銀行成為柜員。
可陳玥沒想到,實際收入水平和自己的預期遠不成正比。月薪到手3500元,這是他入職后拿到的第一筆工資。算算自己本科4年耗費的近50萬學雜費,他覺得對不起父母。
陳玥的收入落差感不是個例。據獵頭公司獵聘網2019年1月發布的調查報告,2018年有八成“海歸”留學生的預期年薪在20萬元人民幣以上。但事實上,半數以上受訪“海歸”年薪在10萬元以下。
“我的收入還比不上高中時考上國內三本大學的朋友。”不甘心的陳玥在國內工作三年后,于2016年再度回到美國攻讀MBA。
2017年底,陳玥帶著海歸碩士學歷回蓉,但留學光環依舊沒能讓現實扭轉。
經歷了長達4個月的無業狀態后,陳玥最終進入到一家商業協會,從事著與專業無關的工作,依舊領著沒有過萬的月薪。
“沒有企業會因為一張海外畢業證就出高薪。”國內一家知名市場營銷公司人力資源部HR耿女士告訴記者,根據單位多年來的求職信息,總體上留學生的期望月薪的確略高于國內同學歷水平的學生。
Lockin China聯合全球高校中國就業聯盟發布的《2019海外人才職業發展分析報告》數據也顯示,2019年海外人才期待薪資水平集中于6000-8000元人民幣每月,占比超過35%;期待月薪8000-12000元人民幣的人群占比為28%。
“但企業不會為學歷買單,只會為能力更高者提供高薪。”耿女士說。
競爭大:海歸人數激增,留學不再是“殺手锏”
2018年5月,拿到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會計專業碩士學位的方雨,就職于廣州某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去年還是一名新人的她,如今已在辦公室里和同事們議論著今年剛送達的求職簡歷。
“和我們去年的情況一樣,多數都是留學生。”回想起自己去年的求職過程,她為今年的海歸求職者捏了一把汗。
據普林斯頓大學前不久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海歸”回國求職時收到回復的幾率,甚至還不如國內普通大學的畢業生。
“留學生求職,其實沒什么光環。”方雨回憶起自己當初找工作的遭遇:“簡歷投出去40多份,只有7家單位發來面試通知,最后也只收到兩個offer”。
實際上,方雨就讀的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位列全美前50名。但在招聘面試中,甚至有不少出自常青藤名校。
“當初面試時,應聘者有100多人,絕大多數都是留學生,但能留下來的不到5個。”方雨說,本以為海歸碩士文憑能稍具競爭力,但沒曾想競爭對手很多也是留學生。
這一現象同樣發生在另一家知名互聯網企業中。據該公司人力資源部梁熙(化名)介紹,過去4年,公司海外留學生求職人數增加了30倍。但吸納留學生人數的總量卻低于國內學生。
此外,與國內同等學歷的應屆生相比,海外文憑也不再有過去的含金量。方雨解釋:“我面試的幾家單位,很多都更愿招收廣州本地重點大學的學生。相比之下,國內學子因為積累了更多本土實習經驗,在資源和熟悉程度上都比留學生更勝一籌”。
對此,梁熙也提出:海外留學生的外語水平通常較高,適應性較強。但在實習經驗方面,國內學生機會較多。因此在用人上,并不會更偏向海外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