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為何學術不達標?
據《2015版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數據分析,去年近8000名中國留學生被美國院校開除,主要原因是學術表現不佳。盡管被開除的學生人數在27萬留美學生中只占少數,但它折射出的中國留學生在海外的學術表現問題卻不容忽視。為什么那么多成績優異的中國學生能順利拿到名校offer,可到了真實的國外課堂,仍是“水土不服”,聽不懂,跟不上,完不成?想留學成功,拿到一紙錄取通知書就好了嗎?
故事A
“我雅思聽力9分,能吃嗎?”
標準化考試超高分,上課仍然跟不上——
小A是一名“學霸”,高考后才開始在國內進行短期英語培訓,相比較半年前,甚至更早就有留學準備的學生,他開始得比較倉促,但雅思考試中仍然拿到了聽力單科滿分、總分7分的優異成績,最終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錄取。
然而,在自己的留學日志中,小A這樣敘述自己初到澳大利亞之時的一段頗為痛苦的“陣痛期”:盡管上課基本能聽得懂老師的話,但是與沒有語言障礙的當地同學相比,自己還是明顯處于弱勢。
例如,教室里雖然有無線網絡,可以隨時用電腦下載PPT做筆記,但是小A做的課堂筆記與當地學生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當地學生能捕捉到一些生疏的詞匯,還能夠自己同義轉換為高度概括的語言,而他只來得及大致記下老師的原話。
除了語言,小A也感受到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視野廣度不如別的同學。當地學生所接受的教育,是鼓勵他們不斷發表意見和提出問題,而從被動聽講的應試教育中走出來的小A,感到很難適應這種教育方式。“其他同學的想法更靈活,眼光也更開闊。我還沒敢開口,他們已經都搶著發言了,還說得特別好。”
挫敗感接二連三地找上門,小A發現,自己在眾多中國留學生中絕非個例。“大家的壓力都很大。哪怕出國前雅思考得不錯,還是常常有聽不懂、吃不透的情況。比如我雅思聽力9分,可有什么用?能吃嗎?”
對于這種情況,新通教育英國留學專家安曉蕊解釋道,有時雅思成績與學生的實際水平并不能劃等號,畢竟考試還是一場“有規律可循”的測試,雅思成績是可以靠技巧“突擊”的。但是,當學生到一個完全陌生的非母語環境學習生活時,真實的語言能力就暴露出來。這就是為什么即使雅思成績再高分,留學新生還是會迎來至少三到六個月“陣痛期”的原因。
故事B
“我實在說不明白”
聽不懂口音,海外生活難溝通
除了學業難以適應,到海外留學也很難做到與當地人無障礙溝通。安曉蕊向記者舉例說,“有一次大半夜接到某學生的越洋電話,哭著說, 老師你可不可以幫我跟這個舍監講一講,我實在跟她說不明白 。其實,對方說的都是很簡單的句子,不應該聽不懂或者不會說。”
安曉蕊解釋,這個同學留學新加坡,按理說當地很多人會中文,雖然課堂和作業都要求用英文,但生活中交流問題應該不大。可該同學一開始仍然在生活中與當地人交流困難。
“原因之一,是當地人講英語的口音與雅思聽力里的標準口音有一定差別。”安曉蕊透露,其實該學生當年雅思聽力單科成績有8.5分之高,但在英語真實場景中的實際運用時,沒有相應的準備。
對此,安曉蕊建議留學生在出國前多參加一些“海外生存英語”的培訓課程,熟悉各國口音。“這種課程通常時間短、效果好,而且基本全是外教授課,中教也都有國外留學背景。學生在課堂中學習海外文化,提前適應當地口音,等于是給了自己一個留學前的 過渡期 。”在海外生存英語的培訓中,學生可以在“過來人”的帶領下預測未來會發生的事情,“打有準備的仗”。
故事C
“剛到加拿大,便哭著要回家”
好學生出國留學,落差往往更大——
就讀于執信中學的阿雅曾以交換生的身份到加拿大留學。在國內名牌高中,阿雅是“眾星捧月”的驕子,可到了加拿大之后,她發現一切與自己想象中的太不一樣:首先聽課就聽不懂,最多只能聽懂20%,這對在國內一向以英語為特長并引以為傲的阿雅而言是很大的打擊。面對本地學生,阿雅的英語完全成了“短板”。
初來乍到,又沒有太多的時間過渡和適應,阿雅在海外一時也很難找到朋友。強大的心理落差令她到加拿大的第一個星期就打電話痛哭著要回家。
“這對 好孩子 而言實際上是一件好事,因為他們所面臨的心理落差比普通學生更大。”安曉蕊說,“再高分、再牛的孩子在海外都一定會有適應期,而這些挫折能令他們重新定位自己。”
經過長達三個月的“陣痛期”后,阿雅才逐漸能聽懂課堂上七成的內容,慢慢也適應了加拿大的教育環境。如今她憑借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加拿大一所名校的offer,之前的經歷對她而言是一種難得的成長。
專家建議:如何縮短 留學“陣痛期”?
多聽多看,保持持續的英語狀態
怎樣解決留學生的海外適應問題,尤其是那些“高分低能”的學生呢?
新通教育語言培訓專家梅晗認為,國外院校都是“寬進嚴出”,拿到錄取,未必就保證能順利畢業。通常來看,雅思成績考到8分、9分的“學霸”,在海外學習生活2周左右一般就能夠適應了,而7分以下的學生,確實在剛到海外時,生存和生活會遇到一些困難。“這部分留學生需要在出國前多做準備。”
梅晗建議,對于時間充裕且經濟狀況允許的學生,最好的選擇是比正式開學提前兩到三個月去當地適應環境。“去海外留學沒你想的那么簡單,除了適應當地生活以外,給自己留有更充裕的時間完成手續、解決住房等問題也十分重要。”
除了短期準備以外,留學生最好對海外文化有一個長期的醞釀,可以定期閱讀《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等國外知名雜志文章,通過這些期刊可以直觀地了解國外的文化背景、生活狀態與思維方式。學生還需多聽多看國外新聞、電影,甚至盡早通過校園論壇或社交網站建立海外校友圈,“總之要持續對英語的警覺狀態,讓自己總處在英語文化環境中,做好充分的準備。”(記者李楊 實習生陳喆)
(新快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