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排隊去選座位
15日,九龍坡區楊石路小學2年級3班的教室里,第6小組的組長海涵端坐在座位上,神情嚴肅。對即將進行的“積星選座位”,他有些底氣不足,“我們小組似乎分不是很高,估計這次選座得靠后了。”
這學期,二年級有兩個班級首次把座位安排權下放給學生,根據4人學習小組的日常綜合得分,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座位。
自選座位
分數高的學生優先選擇
數學老師陳宇用PPT在講臺上展示各個小組的得分。輪到第三組時,教室里響起了一陣驚呼聲:“哇,怎么這么高?”151分,讓第三組的組員在欣喜之余也連聲高呼:“實在太高了,沒想到。”
輪到第6組,看到黑板上顯出的分數,海涵輕嘆了口氣。82分,4個組員都覺得不滿意,陳宇老師讓他們分析原因,海涵走上講臺,但半天沒有說出話來。不過,臺下另一個組的同學舉手,認為他們得分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在課堂上愛隨便講話。對于同學提出的這個問題,海涵沒有反駁。
全部分數展示結束后,所有的學生來到過道,按照得分高低依次進入教室選擇小組座位。得分第一的那組選擇了教室中間靠左第一二排,第二組選擇了緊挨著的右邊的位置。之后進來選擇的小組,依次從中間往兩邊擴散,最后一組進來的時候,只剩下靠窗邊最后兩排的位置。
教室外,海涵也在跟組員嘀嘀咕咕,“我們得想點辦法……要加油了。”
綜合考評
課堂學習行為習慣都要看
陳宇說,每到新學期,學生和家長(微博)們最關心的莫過于教室座位的“排位”問題了。按照傳統,“排位”都是老師一手包辦的,或按學生個頭排位,或按學生成績排位,但到最后總是不能盡如人意。
于是,這學期開學,陳宇老師想出了這么一個“積星選座位”的辦法,每個小組都可以通過在課堂學習、小組互助、行為習慣等方面所賺得的“星數”,依序排名來選擇所喜愛的“團體座位”。“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覺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了,小組合作更有效了,自我管理的意識也增強了。”
2年級4班也采取了“積星選座位”的方式,班主任老師王自勤在積星的方式上有所調整,課堂表現、家庭表現、日常表現等都納入了考察的范圍。
一開始,有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會在選座位時長期處于劣勢。陳宇解釋說,學生們獲得的分數并不僅僅依靠成績,而是綜合考評。積星的獲取途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家庭作業、小組互助、課堂表現、行為習慣等。
比如,在2年級4班的一個小組里,有兩個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但他們的得分卻很高。因為在課堂上,只要這兩個同學主動發言,老師會給出更高的分數,而另外兩名同學積極幫助這兩名同學,也會獲得加分。
在具體操作中,課桌是否整齊、小組是否團結,甚至連孩子們吃完飯是否放好小板凳,都會納入考評范圍。
效果明顯
學生有動力家長很贊同
陳宇說,第一次實施后,事后還是有個別家長在群里發出質疑,但陳宇還沒來得及回復,就有家長主動站起來表示支持。大多數家長認為,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有一個他們能理解的奮斗目標,讓他們明白“做好”與“做不好”是有區別的道理。
何思媛媽媽十分肯定這種方式,“這既能有效培養孩子的日常習慣,又讓合作意識、責任意識等素養得到充分關注。小小變化蘊含著老師的教育智慧”。
而在這次調整座位后,孩子們也有自己的想法。曾韋皓說:“我要坐王俊杰的座位。”而王俊杰對自己選的座位很滿意:“我很高興坐到這兒,我要想法保住黃金座位。”
李度瀚則在組員們面前表了決心,“我很遺憾沒能帶領組員坐到最喜歡的座位,我們要更努力,下次得到那4個座位。”
“我們的座位每半個月就會根據積分調動一下,因此教室的每個‘最佳位置’都有機會輪換到每個學生。”陳宇說,同時在小組內部,基于身高、視力等因素,組員還可以內部調整。我們希望通過自己一些評價方式、教學方式的小變化,讓我校“自尊自信,開放愉悅”的培養目標一點一滴地變為現實。
實踐證明,小組自選座位,不僅讓同學們非常開心,而且班級中互幫互助現象突出。學生自定座位,一方面學生皆大歡喜、效率更高,另一方面家長也心服口服,少了同學糾紛,而老師只需要負責微調把關即可。
排位法則>
一般按身高,兼男女搭配
老師對座位一般怎么安排?記者了解到,目前絕大多數小學排座位都是按孩子的個子高低來,兼顧男女生搭配。
“一開學讓孩子們從高到矮排隊,再看視力。”多位學校的老師介紹,身高是最沒有爭議的標準。為了防止視覺疲勞,每個班級都會定期輪換座位。
有些班上換座位采取“滾動式”,每天換一橫排,每周換一豎條,比如:今天坐第一組第一排,明天坐第二排,依此類推。盡管這種滾動式安排很麻煩,但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坐到中間。
有些老師還會根據成績和性格做適當調整,學習能力強的和弱的搭配、好動的和文靜的搭配、男生和女生搭配。
家長態度>
座位影響大,要靈活排位
采訪中,不少家長認為,座位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希望孩子的座位能夠保證聽課效果,同時不受不良因素的影響。”
對于孩子的座位,秦女士直言不諱:“居中靠前的座位遠近距離正好。被提問的機會比較多,而且孩子看黑板不吃力。”
家長劉女士坦言,孩子注意力難集中,坐在老師眼皮子底下,有什么小動作老師一眼就看到了。這樣有利于孩子學習習慣的養成。
家長建議,在安排座位時,學校和班主任應該綜合考慮全體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排座位;座位調換以小組為單位,周期縮短,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坐上某一個座位,兼顧多方家長的不同需求。(記者 林祺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