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書抵萬金。寧波大學陽明學院的新生王定耀,對此話深有感觸。因為給家里的一封手寫信,戒煙數次都失敗的爸爸,這次終于成功了。
在這個網絡轟炸的年代,怎么會想到用最傳統的方式寫家書?這源于今年9月寧波大學陽明學院組織的一次寫家書活動,來自68個班級的2907名大一新生,每人給家人寫了一封家書。電子通訊發達的社會,攤開紙筆寫下心里話,有的學生寫著寫著就紅了眼眶。
一個多月過去,昨天,記者從陽明學院了解到,家長們收到家書后都很感動,他們通過手寫回信、電話、微信、短信、曬朋友圈等各種方式,回應了孩子們的真情。
李晨晨的媽媽,自豪地把家信曬到了朋友圈。
兒子寫家書勸爸爸戒煙
爸爸這次終于下了決心
王定耀是寧波大學2015級會計學CPA班的學生,雖是寧波本地人,但進入大學后每隔一兩周才能回家見一次父母,這讓他多了份小心事。
原來,王定耀的爸爸特別愛抽煙,一天至少兩三包,多年下來,落下了老咳嗽的毛病。
在學校里,他總是想起爸爸一抽煙就猛咳的樣子,所以每次電話里都要叮囑幾句“少抽點煙”之類的話。這不,學校組織給家里寫信,他就把勸爸爸戒煙的事重點提了出來。
“爸爸,您平時把我照顧得很好,但卻忽視了自己。您總是不停地抽煙,劇烈咳嗽,我們都很心疼。您有沒有想過,萬一您因為抽煙病倒了,我該怎么辦?誰來照顧媽媽?……”
其實,王定耀對爸爸戒煙并沒抱太多希望。這么多年,爸爸戒煙也好多次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斷煙兩天就難受得“復吸”。
沒想到,十一放假回家,媽媽告訴他,爸爸真的戒煙了。雖然老喊難受,但爸爸還是堅持下來了,至今都沒有再抽煙。
“戒煙是個困難的事。爸爸能做到,還是靠家書傳遞的那份真情吧。他很在乎我。”說這話時,王定耀一臉自豪。
收到家書的家長開心極了
有的還把信曬到了朋友圈
收到這樣一份突如其來的家信,家長們感動不已,大多立即做出了回應。
寧大陽明學院的一位老師告訴錢江晚報記者,多數家長讀了信后,都是立即給孩子打來電話或者發短信和微信語音,告訴他們信收到了,很感動,并聊起信里提到的話題。還有一部分家里遠的學生,趕上十一孩子放假回家,便當面聊起了這封信。
陽明1班李晨晨的媽媽收到信,還專門拍照發了朋友圈。
李晨晨是溫州人,她說,和爸爸媽媽就像朋友,溝通很順暢,幾乎每天都要微信或電話聊聊在大學里的事情和心情。
寫信時,她突然想起媽媽總說,在外不要省錢,想買什么就買。“父母賺錢辛苦,我很心疼,當時就從口袋摸出一塊錢,隨信一起寄去,讓他們‘隨便花’。”李晨晨說,她只是想通過這一塊錢告訴父母,她不會亂花錢的。
沒想到,家書被媽媽曬到了朋友圈。“我能感受到她收信后的驚喜。她說現在通訊方法有很多,親筆信的意義還是最好的,要我繼續努力,以后常寫信回家。”
雖然手寫回信的家長不多
但學生說:足以感受到真心
不過,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家長們用手寫方式回信的寥寥無幾。陽明學院一位老師說,這個沒有具體統計過,“但據我們所知,有的家長是寄回來的,有的是孩子回家時交到手上的,但全部加在一起,也不超過20封。”
會計學CPA班的顏麗穎來自上虞,她是為數不多的收到父母回信的學生之一。
“開學不久,換了新環境,心里很迷茫,我就在信里和媽媽發了下牢騷。”過了沒幾天,她收到了媽媽的回信。“媽媽的措辭挺文藝的,她讓我照顧好自己,說我已經長大了,要擅于思考,以后很多抉擇都要自己做主。”
顏麗穎說,家書雖然不長,但她能從字里行間能感受到離家后父母的思念。“長大后,我對他們的需要已經遠遠低于他們對我的需要,但他們還是愿意目送我遠走越遠,用放手的方式來愛我。”
讀完回信后,顏麗穎心里酸酸的。從那以后,她往家里打電話更勤快了,在忙也要睡前用微信跟父母道晚安,讓他們到感受女兒就在身邊。
海洋科學1班的俞周瑜家就在寧波市區,寫信回家后一直沒得到回應,哪怕十一回家了,父母也沒說起這事,心里難免有點失落。
沒想到,驚喜在后頭——準備睡覺時,俞周瑜發現枕頭底下有東西,摸出一看,正是自己寫的那封信,疊得方方正正。媽媽在信的背面用英文寫了特別的“回信”:愿我的孩子在大學里越來越好!
就這么一句,俞周瑜說,心都要融化了。“我足以感受到他們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