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就業形勢的變化以及創業熱潮的興起,不少來自農村的大學生選擇返鄉創業;也有不少大學生立足城市,心向“三農”,選擇涉農產業創業。他們被稱為新時代的“上山下鄉”族。楚天都市報記者近日走近這一群體,了解他們的創業故事,傾聽他們的創業心聲,希望對即將選擇創業的青年學子有所啟示。
圖為:何三杰開著拖拉機耕種承包的土地
去年,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生物技術專業2014屆畢業生何三杰,放棄保研資格,義無返顧回到河南老家,承包了230畝地當農民。他的事跡被楚天都市報率先報道后,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媒體紛紛關注。從去年初到今年眼下,創業近兩年的何三杰,到底干得怎么樣,楚天都市報記者近日對他進行了回訪。
豐收了,卻沒有白領賺得多
11月7日,夜。河南夏邑縣羅莊鄉何崗樓村曬場,初冬夜晚的郊外已是寒風瑟瑟。25歲的何三杰坐在卡車上,守望著曬場上豐收的玉米棒子。微微閉上眼,創業艱辛的畫面在他腦海中一幕幕回放,抬頭凝視遠處閃爍的燈光,那搖曳的溫暖恰似心中不滅的希望。“今年大豐收,卻碰上糧價走低,沒賺到什么錢。”何三杰向記者細數他今年的收成,“種了110畝玉米,100畝大豆,20畝辣椒,均喜獲豐收,但算下來一年只賺了6萬塊。”如果說低于預期的盈利,何三杰還可以接受,但親友的數落卻讓他有些失落。“親友說,在城市找份白領的工作比這賺得多,我這是找罪受。”
可就算是這樣,何三杰還是沒打算穿上西裝回城里找工作,他說,在土地里播下的不只是種子,還有他的汗水和希望。
承包難,帶著饅頭挨家談判
2014年1月初,何三杰帶著創業的沖勁和夢想,回到何崗樓村老家,想在老家的土地上一展抱負。但他萬萬沒想到,承包鄉親們拋荒的土地也這么難。“當時很多村民信不過我這個大學生,都在觀望。那段時間,我身上總揣著幾個饅頭,挨家挨戶做工作。”
他拿出萬分的誠意和東拼西湊的數萬現金,終于慢慢打消了鄉親們的疑慮,但遇到少數“釘子戶”,也讓他傷透了腦筋。他的一個嬸子就是其中的代表。嬸子一開始對何三杰的勸說,就只有一句話,“我不出門,在家帶孩子,希望有地種。”何三杰去了幾次都碰了一鼻子灰。年后,這個嬸子查出子宮瘤,何三杰提著牛奶、面包去看望她,以情動人終于打動了嬸子。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9月秋收之后,何三杰簽了230畝土地。
創業的艱難并沒有就此打住。今年10月29日,何三杰再遭一劫。不知是誰開玩笑要整他,四處放風說他地里的青椒不要了,結果20畝辣椒被哄搶一空,“2萬多斤啊!本來找工人摘青椒來賣錢的。鄉親們啊,就剩下不到2千斤了。”何三杰在微信圈感慨道。
愛情美,5年內向丈母娘提親
雖然創業之路并不平坦,但女友的陪伴讓他一路挺了過來。何三杰的女友靳鳳,是華農水產學院2014屆畢業生,當時她也放棄保研陪何三杰回鄉創業。她在何三杰家里開了個小作坊,生產搓澡巾,賣給洗浴中心、超市。“靳鳳很貼心,除了照顧我,還細心照顧俺娘。”何三杰說,母親看到靳鳳,就咧開嘴笑。“如果他成功,我跟他一起種地;如果他失敗,我陪他重頭再來。”靳鳳說。
靳鳳是河北石家莊無極縣人,父親早逝,母親呂翠蓮在家務農。靳鳳陪同何三杰創業的事,至今都瞞著母親。她對母親呂翠蓮謊稱在商丘市區工作。“當初三杰提出回鄉創業時,母親就強烈反對,更不許我跟著來。”靳鳳說。為了女友的無私付出,何三杰決定5年內給靳鳳一個家。“我準備奮斗5年,在市區買套房,再正式向丈母娘提親。”何三杰說。
辦農場,四方支持充滿希望
苦過累過,但終于有所收獲。何三杰返鄉創業的故事,打動了許多人,不少人打來電話想加盟。其中,何三杰的大學同學龔洪亮也于去年放棄了保研名額,和何三杰一起干。香港中文大學(微博)MSC(理學)研究生一年級的裴盈凱,到何三杰的家鄉實地考察后,也成為何三杰的合伙人。去年5月,三人各出資5萬元,注冊了河南省環城家庭農場;當年6月,他們進行芹菜和草莓的育苗;當年9月,他們又相繼建了蔬菜大棚和豬場。
何三杰的母校華中農業大學,專門為他派了創業導師——國際玉米研究專家嚴建兵,為何三杰創業提供技術支持。而當地政府對何三杰下鄉創業也大力支持。今年10月23日,何三杰剛結束在河南農業大學為期兩周的河南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近日又獲得了10萬元的創業貸款。盡管一路風雨,何三杰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在腳下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守候著母親和可愛的鄉親們,何三杰覺得很值,“請相信我,農民以后不再是一種身份認同,而是一種職業認同。當‘職業農民’我覺得挺好。”
對話
“做下去肯定有希望”
問:放棄保研后悔嗎?
答:不后悔。我家里窮得底朝天,再讀三年研究生,家里也負擔不起。早點回家創業,也是為了完成父親臨終的囑托,方便就近照顧有病的母親。
問:當了近兩年的新農民,感覺如何?
答:累。剛開始的時候,沒有打藥機械。我背著藥桶和一個工人一起打藥,每天衣服濕透。聽到同學們紛紛買車、買房、結婚,都生活得很精彩。說實話,有陣子,我也很迷茫,也考慮過放棄。
問:作為當代大學生,你與老一輩農民有何不同?
答:我有技術,搞的也是規模化、機械化種植,這是我和老一輩農民最大的不同。另外,我的目標不光是做一個農民,更是一個農商,一個有商業頭腦的農民。
問:創業這么難,是什么信念在支撐著你?
答:農村創業道路崎嶇,我也不能肯定我就能成功,但我堅信農業的前景是光明的,做下去肯定有希望。我沒放棄,是想再試試,能不能通過我的努力,帶領鄉親們致富,達到城里人的生活水平。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