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小學到初中的學段連接,家長再也不用為孩子的小升初而苦惱了!如今,北京市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紛紛出現,讓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身邊的一體化教育學校。在一定程度上,這的確緩解了“擇校熱”。
據專家預測,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實行九年一貫制、對口直升將成為未來入學的主要發展方向。那么,九年一貫制學校在北京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哪些學校在九年一貫制的發展方向上做出了新探索?
▉概念
九年一貫制:取消升學考試 實行一體化教育
九年一貫制學校是指學校的小學部和初中部實行一體化教育,學生小學畢業后直升本校初中,“小升初”原則上不許擇校流動,以保持學生教育的連貫性。
目前,九年一貫制有“六三學制”和“五四學制”兩種常見的模式,學生從一年級至九年級,相繼完成小學至初中教育,取消升學考試,學校實行統一的行政、教育、教學管理。九年一貫制彌補了分散辦學的不足,可以集中某個地區的辦學優勢,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利于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同時學校管理人員精簡,教師所占的比例擴大,利于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緣起
教育改革的“試驗田”
九年一貫制學校并不是新事物。早在上世紀初,北京就已有多所學校開始九年一貫制試點。例如,立新學校的前身是民國總理熊希齡1920年創辦的香山慈幼院,新中國成立后發展成為一所集中學、小學、幼兒園于一體的全新學校。類似的還有解放后建立的育英學校、景山學校,從建校起就是“一貫制”,包括小學、初中。
作為北京老牌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標桿校,景山學校自1960年創辦之初,便擔當起了中小學教改實驗的使命,直接隸屬于中宣部領導。1983年國慶節前夕,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從此,景山學校的辦學宗旨、辦學思想,以及教育、教學工作等具體政策措施就一直與“改革”息息相關,從學制、課程、教材、教法等方面進行綜合整體改革與實驗,成為中國素質教育的一面旗幟。
后來,隨著學校辦學規模的擴大,教師水平不斷提高、生源不斷變化,不少九年一貫制學校逐漸發展成獨立的小學和初中。1986年,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后,九年一貫制學校的發展被提上議程,進行探索研究。
▉發展
緩解“擇校熱” 試水九年一貫對口招生
20世紀90年代,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住宅小區建設突飛猛進。然而,建小區不建學校,增加人口不增加學校的問題普遍存在。優質教育資源供不應求,加上傳統文化中家長望子成龍觀念影響,“擇校熱”一度成為大城市的“城市病”。其中,小升初成為“擇校”的重災區,奧數、占坑班、共建生、特長生等各種新名詞層出不窮,給孩子們的童年增加了沉重負擔。
為了緩解“擇校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制對口招生。
從2014年開始,北京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各區縣通過完善學區制,組建教育集團、集群、協作區、聯盟等方式優化區域資源,描繪了一幅以公平、優質、均衡為特征的“北京教育新地圖”,一批九年一貫制學校相繼成立。
記者了解到,北京新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多集中在東城區、豐臺區、朝陽區等人口密集、優質教育資源需求旺盛的城區。在組建形式上,既有對口直升,小學、中學合并,也有名校辦分校、新建校等多種形式。
▉趨勢
整合學段資源 貫通成新形態
如果說2014年“北京教育新地圖”是一個平面構圖——從點到線、再到面擴大優質資源效應,那么在2015年“北京教育新地圖”上,優質教育資源貫通的立體網絡將成為一個新的顯著特點——著力從面到體,多維度構建縱向貫通的立體布局,力推九年一貫、對口直升、初高中對接等實質性舉措,學段貫通、課程貫通、資源貫通,提供在本區域9年乃至12年“連續消費”教育資源的優質供給服務。
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小學、初中、高中,學生在學業上是“分段消費”;如今,整合學段資源貫通將成為縱向擴展優質資源的新形態。其中,九年一貫制是主要方式,目前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本校直升;一種是品牌初中聯合普通小學組成九年一貫對口直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