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持續大半年的更名風波,讓瀘州醫學院一次次登上熱搜榜首。
2015年4月28日,瀘州醫學院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動了老“川醫”——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的“奶酪”,遭到四川大學和所屬華西醫院公開抵制,最終導致“四川醫科大學”名號被撤銷。其后,瀘州醫學院又向教育部申請更名為“西南醫科大學”,并于今年1月掛出校名。盡管避開了“四川”二字,“西南”一詞卻讓地處重慶的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很不滿意。1月26日,《教育部關于同意四川醫科大學更名為西南醫科大學的函》發布當天,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發布了一則措辭強硬的聲明,表示“已通過第三軍醫大學向教育部申請高校更名行政復議”。
資料圖片
兩次更名,瀘州醫學院屢遭異議。但事實上,這只是國內高校“更名潮”的一個縮影。據統計,近6年來,我國共有472所大學更名,占高??倲档?3%。此外,教育部日前在官網公示了“2016年擬批準設置的39所高等學校名單”,其中更名大學14所、新設本科14所、合并調整1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本科學校9所、經過籌建“去籌”正式設立高校1所。與此同時,各類爭論不斷,“功利”“浮躁”等質疑不絕于耳。
高校熱衷更名,究竟為了什么?要終止鬧劇,又該建立怎樣的高校更名機制?
高校更名,依據何在
光明日報記者查詢《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并沒有發現對高校定名、更名等程序的明確規定。但在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中,有如下說明:辦學規模上,稱為“學院”的,全日制在校生規模應在5000人以上;稱為“大學”的,全日制在校生規模應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數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5%;在學科上,“學院”應擁有1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大學”應擁有3個以上。其他還涉及教學科研水平、基礎設施等,均有相應規定。
在教育部日前公示的“名單”中,教師伍敏所在的高校,由“學院”改成了“大學”。“別看就改了幾個字,但全校上下為此付出了很多。學校早早成立了‘更大辦’(更名大學辦公室),專門為此而工作。”
“首先,你需要向省教育廳申報,并由省廳派專家組考察,最后給出一個全省排名。然后,再根據省里的結果向教育部申報,填各種材料,過了形式審查,教育部會派專家組進行實地考察,回去還要投票,達到一定比例才能獲得更名機會。”伍敏告訴記者,大學更名的準備工作復雜且瑣碎。
但就是這些在“更名高校”看來嚴苛的規定,在一些公眾眼中卻依然“程序欠缺規范”。
“高校更名應該有一套嚴格的規范程序。比如,事先當事學校或地方政府要對此進行充分的研究論證,做好公示和意見收集等工作,然后再上報教育部批復。教育部批準前,也可以通過媒體公示,廣泛征求意見,再下文批復。”瀘醫事件爆出后,就有網友支招稱,如果有這樣規范的程序作保障,高校更名后涉嫌侵犯其他院校權益的事情,就能大幅度避免。
高校更名的利與弊
雖然僅僅是幾字之易,但在伍敏及其同事眼中,卻是翻天覆地的變化。“雖說學校的級別沒有提高,但發展空間明顯擴展了,招生規模擴大、經費增加,就連教師的職稱數量也明顯增加。”
“其實,按理說,我們這樣一所專業院校更名成大學,沒有必要。但實際上,這些動作我們不得不做。”伍敏解釋說,“為了學校,為了老師,也為了學生。”
“不管叫學院,還是叫大學,最關鍵的是讓辦學質量隨著更名有所提升。”北京某高校教師楊帆說,如果高校只是一味通過迎合考核指標獲得更名權,用“大學”的名頭給自己貼金,而不是在學校內涵質量提升上下功夫,最終只能“大而無當、名不副實”。
云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羅志敏指出,在當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用人單位更傾向于從有名望的大學里選人用人,家長和學生也因此把校名看得很重,如認為“大學”要比“學院”好。在這種社會氛圍下,高校自然都希望擁有一個能擴大社會影響力的名字。“從以往經驗來看,這被普遍認為是拓展高校發展空間的一條捷徑。如高校尤其是一些地處地級市、位置偏遠的學校可以由此獲得更多、更高質量的生源,得到更多、更便利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等。”
“僅就高校更名而言,媒體乃至教育界大都持一種批判的態度。但在我看來,合理、正當的更名,不僅是高校辦學自主權的一種體現,也是內力與外力共同作用的自然結果。”羅志敏說。
那么,什么樣的大學更名才算合理?
羅志敏表示,當一所學校的地位以及辦學定位發生了改變、學科專業以及人才培養方向發生了顯著變化,或者幾所高校合并后,都可以考慮更名。如一所單科院校改成綜合性大學之后,無疑會帶動基礎學科的發展,使得學生有機會自主選擇主修專業,在多個學科領域學習提高。同時,當社會對人才需要的層次和規格發生了變化,政府政策導向發生了變化,高校為了生存,也需要通過更名這一契機重獲發展空間。
“但高校更名,一怕定位不清、盲目攀比跟風;二怕名不副實、‘掛羊頭賣狗肉’;三怕隔斷自身的歷史連接,從而丟掉積淀多年的辦學傳統和校園文化。”羅志敏告訴記者,有些高校的確在更名過程中犯過上述錯誤,給學校發展帶來的損傷,至今難以消除。
如何抑制高校更名沖動
“事實上,社會關注的不是大學更名,而是更名之后,大學是否具有相應的辦學實力,以及與名稱相對應的辦學特色和質量能否跟得上。”羅志敏一再強調,當下,“一哄而上”“名不副實”的更名有必要叫停。
不健康的更名之風如何遏止?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要讓高校安于定位,不在更名上做文章,就必須改革教育管理和評價體系,不能把學校按校名分為三六九等,要強調對高等教育的專業評價,引導高校在自身定位上辦出高水平,“社會也必須擺脫功利教育價值觀,考生和家長選擇大學時,不要‘以名擇校’,而應更關注辦學實質。”
羅志敏指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抓緊在高校名稱使用、更名上做出更細化的規定,把好“入口關”。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嚴格規范更名標準和程序。“長遠來看,要落實高校辦學質量評價機制、高校信息公開機制等,當大眾有能力評價、監督高校的時候,改不改名、改什么名,只要不違法,就完全由高校自己做主。”
隨著“兩個一流”建設方案的出臺以及“地方高校轉型”的推進,高校更名是否會出現一些新情況?
對此,羅志敏認為:“‘兩個一流’建設,是以‘學科建設’為龍頭,這意味著高校將從‘校名為王’過渡到‘學科為王’的階段。未來可能出現一所名校某個實力不怎么樣的學科,它的錄取分數線會低于一所普通院校的強勢學科。同時,‘兩個一流’建設,以‘辦學績效’為杠桿,這意味著高校將從‘大者通吃’過渡到‘以質量取勝’的階段。換句話說,未來,一所綜合性大學獲得的辦學經費可能還趕不上一所單科性學院。”
他同時表示,在地方高校轉型的大背景下,高校更加強調“對應社會需求”與“突出應用導向”。因此一些地方高校為了長遠發展,可能會更多地采用類似“某應用技術學院或大學”的校名。“如果以上政策得到貫徹實施,勢必會抑制一些高校的‘更名’沖動。”(本報記者晉浩天 鄧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