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名引發的“口水戰”
近些年,引發爭議的高校改名事件也不斷。有的甚至驚動了教育部。
2015 年,瀘州醫學院改名四川醫科大學,四川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隨即向教育部發函抗議——川大下屬的華西醫學中心俗稱“川醫”,與瀘州醫學院改名后的簡稱相同,校友們此后自報家門可能會面臨不小的尷尬。
在瀘州醫學院一方,微博上出現了#堅決捍衛四川醫科大學#的話題:“2015.4 我校合理、合法、合規的更名為四川醫科大學。新校名授牌儀式完成,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一改最初恭喜祝賀的態度,強烈反對。6 月 26 日全校學子在校內集體發起訴求:堅決捍衛四川醫科大學!”
“學院”并不是水平低的代名詞
叫“大學”就會比“”學院“好嗎?有學者認為,學校規模變大,更容易丟掉辦學特色。
在追逐更名的過程中,不少高校為達到更名條件,增設學科、專業。這也導致不少問題的出現,譬如辦學者往往忽視增設的學科、專業是否符合本校的定位,能否辦出高質量等。
“學院”也未必水平低,這些“學院”較“大學”特色明顯,同時也是行業一流,比方說“外交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分數線,專業設置)”、“國際關系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服裝學院”、“中原工學院”等。
未來:嚴格本科學校審批制度 高校動態調整成常態
教育部文件確定,“十三五”時期,要堅持高等學校設置規劃的嚴肅性,年度高等學校設置工作,包括高等學校的設立、分立、合并和變更等相關事項,均須嚴格按照規劃有序實施,未納入設置規劃的高等學校原則上不予受理。
文件還規定,各地要根據存量高等學校的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學生就業等因素,逐校核定辦學規模。
引導高等學校逐步削減就業率較低、社會需求不足的學科專業招生規模。加大監管力度,探索建立高等學校動態調整機制。
有媒體認為,中國的大學重名分、重級別,跟幾十年來養成的官本位意識有關,跟大學的行政化管理有關,跟教育資源分配體制有關;某種程度上說,也跟一些高校領導缺乏自信、疏于學術與研究管理有關。他們熱衷于爭資金、買地皮、建高樓、擴規模,熱衷于掙 錢、變現、跑部、攀附。他們如此忙乎,花太多的精力去提升學校和自己的行政級別,爭取更多的行政資源,哪里還有余力去提升學校的學術與研究能力?
張小松 綜合:青塔(ID:cingta-com)、大象公會、京華時報、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