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作文《賣米》原文閱讀 飛花張培祥經歷照片
寫在前面
最近,整個朋友圈都在為一篇文章潸然淚下——《賣米》。
總以為《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只存在于那個年代的課本里。卻想不到,竟是張培祥——一個出生于1979年的北大女生的整個少年。
她腳下那段擔著大米踉蹌走過十幾里的趕集路,起先是貧窮通往活著的路,后來是鄉間通往城市的路,最后是人間通往天堂的路。
她擁有貧困,也擁有非凡的才華。她是北大BBS上著名的“飛花”,著有《大話紅樓》及其他翻譯作品近百萬字,那篇曾獲得北京大學首屆校園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的《賣米》,只是她書寫的諸多文章中的一篇。
她因白血病逝于非典那一年,年僅24歲。
正如網友評價:有的人,活著,就已經筋疲力盡。那么,祈愿她在去的那條路上如輕風飛燕,沒有貧苦,沒有重擔,只有一朵自在飛花永駐芳華!
張培祥,究竟經歷了一個怎樣的人生
2004年6月,權威文學雜志《當代》署名“飛花“發表了張培祥的紀實長文《賣米》,隨后被《讀者》《新華文摘》轉摘,一度引起轟動。
《當代》的編者手記有這樣一句話:“面對現實的苦難,這個年紀輕輕的作者,態度是樸實的,從容的,甚至是面帶微笑的,平淡中有一種只有經典的現實主義才有的力量。如果飛花還活著,那將有多少期待啊!”
彼時,張培祥去世已一年。雖然文章刊登時沒有注明作者的出生地,但我們猜測她可能是醴陵女陔,并產生尋訪她家鄉的想法。
也正是這一番尋訪,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賣米》作者及其父母為了生存所歷的艱辛,也更深切了解了中國農民現實的生存狀態。
飛花(張培祥)的家就在醴陵市原轉步鄉筱溪村。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種田人,生出女兒時他們并不知道,她日后會成為北大的高材生,并且只能活24年,而這24年竟然能做出許多人一生都不可能做出的成就:
目前已經出版的有長篇作品《大話紅樓》、譯著有《所向披靡》《你象你的狗一樣快樂嗎》等等,創作和譯著有百萬字之巨。而這些,全部是她課余時間完成的。
她還以學生的身份,策劃和參與主持湖南衛視《新青年》欄目一至二期。她酷愛下棋,曾在北大成立了一個棋社;為了幫家里賺錢和幫弟弟讀書,她從高中到大學,一直堅持打工,不僅不要父母的學費,而且在外打工賺來的錢全部補貼家用。
她母親說,家里墻上貼的瓷板,地下鋪的水泥,包括彩電、洗衣機等等全是女兒賺錢買的。她短暫的一生,經歷了一般女孩難以想象的坎坷……
▼小學:門門優秀,20多萬字的小說半天看完,深奧數學題隨口答出
張培祥天資聰穎。她的大姑、退休老師張元桂擦著淚水說:瓊寶自幼聽話,愛看書,而且過目不忘,在雙塘小學讀書時每逢發出新課本,幾天全背熟了。
她姑父黃永仁負責該校工會工作,瓊寶經常到工會借小說。
一本幾十萬字的小說她上午借下午還,姑父罵她:瓊寶你借什么書,沒讀完就送來。
張培祥說,我都看完了,不信,我把書中故事情節講給你聽。她果然頭從至尾講得清清楚楚,書中人物一個都不落下。
姑父聽后大為驚訝,想不到侄女有如此非凡的閱讀能力和如此驚人的記憶力。
張桂元還說,一次,雙塘小學組織學生進城參觀,汽車上數學老師出了一道題讓全車同學解答,結果誰也解答不出來,唯有坐在車尾低頭不語的張培祥最后向老師交了滿意的答案。
▼初中: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重點中學,卻讀不起書
1979年10月6日,張培祥出生在醴陵市轉步鄉筱溪村老屋組,父親張元賢常年多病,母親曾再云幼時患小兒麻痹癥,一只手幾乎癱瘓,又做過乳腺切除手術。
生在這樣貧因家庭的張培祥6歲入小學,才到10歲時眼看就要輟學,好心的姑父姑母把她帶到自己所在的泗汾雙塘小學上高小。1991年她以全校第一的優異成績考入醴陵一中。
得知這天大的喜事,張培祥父母卻感情復雜,喜的是女兒天資聰穎,考進了市里的名牌中學;憂的是進城讀書花銷大,到哪里籌錢?
全家節衣縮食,總算供養培祥讀完了初一,到第二年,家中再也無錢供其讀城里的重點中學了,張培祥只好轉學到鄉下的龍虎中學上初二。
在醴陵四中任教的堂叔張浩良看到侄女從一中轉到鄉下中學,擔心廢了她的學業和前程,就設法將張培祥轉到四中初初三。
張培祥非常珍惜這個機會,異常刻苦。像在小學一樣每年期終考又是第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