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視野,是一篇文章的疆域
建議三:眼光與心胸,應該“放一放”
如果我們的眼光與心胸“囿”住了,“銹”住了,“滯”住了,毫無生趣地停留在刻板簡單的現實上,自然不會得到更理想的分數。放出,才可騰翔。
記得不久前,我翻看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課本,被第一頁上的有關秋天的四個詞語——金秋時節、景色宜人、層林盡染、疊翠流金,一下子震懾住了。教師上課的時候,透視這四個詞語,完全可以將一個奇妙美好的秋天展現在孩子眼前與心頭。
這四個詞語構成了怎樣的一個流光溢彩、氣韻飛動的秋天啊!金秋時節,每一寸美好的光陰,都有著金屬的質地與光澤,讓人倍加珍愛。這一個個漢字就像操場上的孩子,歡蹦亂跳動感十足。
我多么希望孩子們不僅僅是認識幾個字,而是要把漢字的世界看到,把漢字的氣質學到。文字的節律,來自于內心的躍動。文字的光亮,來自心底的光亮。孩子的視野不能僅僅只停留在“字”上。
我將自己的這些想法寫成了微博發了出去;不久,收到了一位小學老師熱情的回復。她說:“小學生真體會不了這些,盡力記住每個字怎么寫,試著能用在自己的日記,就是好學生了!”
我并不完全認同這位老師的觀點。我以為,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我們從來不去力圖或幫助孩子將自我的視野放出去,一天天,一點點,視野萎縮。
我和一位高三學生聊作文,我問他:你熟悉什么和喜歡什么呀?他似乎一下子遇見了一個天問,再也說不出話來。沒有“熟悉”和“喜愛”,哪有文章!我們僅僅拘泥于窄逼枯窘的“現實生活”中,筆底哪會有波光與水汽,開闊與恢弘。
我個人以為,即便是對一個小學生而言,一個小小的心,一顆優質的心,一腔醇然的心,到底有多大呢?為什么我們做老師的,首先就封閉了孩子視野與心懷中應有的可能性呢,到底是我們“做不到”,還是孩子“達不到”?或許正是我們常年的“做不到”,導致了孩子最終的“達不到”。
我的學生唐詩夢,雖是位女生,可她視域之開闊,筆下矗立而起的渾厚力量,都讓我們對她刮目相看。她將北京眼前的大雪與雪中挺立的白楊一直延展擴及到冰寒廣袤的俄羅斯,延展擴及到人類深廣厚重且優美壯麗的靈魂。這樣飛蕩雄渾的筆墨,不得不讓震顫:
我為這白色大地上筆挺的白楊征服了!此時我驀地想起,一位遠居他鄉的俄羅斯作家,曾站在茫茫大雪中久久凝望著樹木。他一直深信,雪與樹是他祖國的靈魂。
或許有的老師會說,你說得很對,但我的學生做不到。“放一放”是“做得到”的前提與基礎,在備考過程中,老師有必要提醒學生“放一放”,也有必要為學生的“放一放”準備條件和可能;我們的學生也應該強化“放一放”的意識,增強“放一放”的能量。不能“放一放”,永遠也“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