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浙大建校122周年紀念日。接下來要寫的這個故事,正好應景。
擺在錢報記者面前的,是厚厚一疊信紙。這是一封“連環信”,整整寫了21年。寫信的,是浙大1946級的學生,他們是浙大醫學院首屆畢業生。他們都是醫學各科的教授,其中不乏中科院院士、學科負責人、醫學院院長等。
所謂“連環信”,類似“漂流瓶”。同窗之間,一個給另一個寫信,然后循環下去,一輪過后,信又回到自己手中。到2014年,信件已循環了約50輪,一共700多張信紙。21年來,同窗之間就是用這種傳統又溫暖的方式,維系著感情。
隨著年歲增長,多數“連環信”的參與者均已故去,連環信的溫情故事也即將消散在歷史里。因此,才彌足珍貴。
馬老師整理母親遺物時
發現一沓被細心珍藏的信件
塵封多年的“連環信”往事被揭開,緣于浙大老師馬衡在整理母親嚴徵輝遺物時的發現:一封封書寫工整的信件被細心封存,每封信的頁角均被編號標記。信件中還夾帶著當年的草稿,顯示出書寫者之嚴謹以及對信件的重視。馬衡意識到,這便是母親多年來所寄“連環信”的原稿。
后來,我們找到了“連環信”的發起人,他是浙大醫學院首屆畢業生陳宜張。寫連環信的初衷,是浙大醫學院首屆畢業生們維系彼此感情的一個方式。
陳宜張說,活動是在1993年3月發起,參與“連環信”的共有14位同學,分別住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溫州、重慶、成都、大連等地。按照事先約定的寄信順序,第一封信從上海陳宜張處發出,每經停一處便添加一封信,最終連環信再次回到上海陳宜張手中時,便集齊14封。
為了防止“連環信”越寄越厚,每位同學會在下一輪郵寄中,取出自己的上一封信。這樣能夠保證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寫的信,而自己寫的信也由自己保存,這也是馬衡發現母親的那沓細心珍藏的信件的由來。
同時,大家約定用薄得透亮的稿紙寫信,以減輕信件的重量。
作為發起者,陳宜張將2004年之間所有經手過的信件,都留了復印件。“連環信”一直寫到2014年,之前的21年通信從未間斷,以每年循環兩三輪計算,至少已經進行了50輪,累計寫了700多封信。
每次收信寫信
都是一件很隆重的事
“連環信”延續多年,早已成為參與的老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馬衡的印象中,收發“連環信”是母親嚴徵輝生活中一件“很隆重的事情”。每當“連環信”的上一任經手者柯士鈁要來上門送信,嚴徵輝便會起個大早,興奮地在家中等待信件的到來。而嚴徵輝也曾在信件中描述了自己對“連環信”的盼望:“收到信便迫不及待閱讀,以至于一頓飯竟斷斷續續吃了兩個小時。”
對“連環信”十分重視的,并不止嚴徵輝一人。“連環信”的參與者馮鎮沅晚年有視力障礙,手也沒勁,寫一頁字要花一兩個小時。但他的每一封信,都寫得非常工整,有時甚至洋洋灑灑寫下三四頁。家住大連的來匡逮為了不耽誤“連環信”進程,曾經在大雪未化之時冒雪送信至郵局,并在信中為自己的“延誤”連連致歉。
嚴徵輝的最后一封信,是兒子馬衡幫忙寄出的。2008年,嚴徵輝去世前一個月,眼睛已經基本看不見了,但她仍然在病床上摸摸索索地寫完了她生前最后一封“連環信”。一個月后,嚴徵輝溘然長逝,“連環信”的停靠站點又減少了一個。
目前,浙大醫學院首屆畢業生中,互相保持聯系的僅剩陳宜張和妻子徐仁寶,以及徐英含。這幾位90多歲高齡的老同學,也早已不再寫“連環信”了。因為“站點”越來越少,“連環信”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發起人陳宜張說:“到2013年左右,許多同學漸漸失去音訊,連環信也就進行不下去了。現在我們主要通過電話聯系。”在2018年年底,他與妻子徐仁寶為徐英含寄去了一張久違的明信片,祝賀他新年快樂。
這群浙大出身的醫學教授
見證了共和國衛生事業的發展
“連環信”溝通了身處天南海北的老同學的感情,也幫助他們不斷回憶自己的青春歲月。
浙大醫學院成立于1946年。那時,浙大剛剛結束十年西遷,從貴州遵義、湄潭搬回到杭州。一切百廢待興,醫學院就在這樣艱苦樸素、從無到有的環境中發展起來。醫學院首屆畢業生14人中,有數人是主動從原先的物理系、外文系、機械系等轉專業過來的。
“當年的醫學專業學制是7年。別人大學都讀4年,誰愿意讀7年?”馬衡老師說,他的母親嚴徵輝就是從外文系轉而學醫的,“他們那代人常說,國家困難,只有做醫生才能直接服務社會。”
杭州解放初期,許多同學生活困難,只好在課余時間做豆漿、加工木箱、繪制教學掛圖等,半工半讀,自力更生。教微生物學的教師鈕家琪看大家工讀辛苦,建議醫學系同學試制傷寒霍亂疫苗。同學們制成的疫苗被杭州市衛生防疫站收購,賣得460萬元舊人民幣(大約普通人一年的工資)。這筆錢被作為互助基金,用于幫助交伙食費有困難的同學。臨近畢業,這筆錢還剩下159萬元舊幣,同學們悉數捐出,用于抗美援朝志愿軍部隊購買飛機大炮。當年的銀行收據,直到畢業多年后仍被細心留存。
這一屆畢業生,后來分配到全國各地工作,基本都成了醫學各科的翹楚。陰差陽錯成了法醫的徐英含先生,后來成了我國法醫病理學最著名的專家之一,被稱為法醫界的“福爾摩斯”,為中國法醫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14名同學天各一方,彼此依靠信件聯系。由于工作變遷、個人發展等原因,班級內的信件往來時斷時續,直到1993年才重續前緣。于是,才有了陳宜張發起的“連環信”,以及之后持續了21年的溫情同窗往事。
字里行間感受同窗情
現在,還在通過紙質信件交流的人,多半會被身邊人稱為“老古董”。畢竟,各種實時的通訊方式實在太方便了。身處數字時代的我們,處于當下“無時差”交往模式中的我們,似乎再難體會到那種鴻雁傳書的感覺。
在采訪過程中,我有幸翻閱了當年那些“連環信”。那微微褪色的一筆一劃,都含有感悟、帶著力氣,是電腦、電話所無法代替的。正如“連環信”中來匡逮先生所說:“老同學在年初祝賀新年的聲音,我直到5月23日才聽見。這聲音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冬到春,從春到夏,友情就這么傳遞著、聯系著。思想起來,還挺有意思。”
瀝干時間的浪花回頭看,這份同學間的祝福才更顯珍貴。
下面摘抄兩位先生的信件,體味一下這段難得的同窗情誼——
回顧以往生涯,浙大的情景最值得懷念。校風淳樸,同學們真誠相待,學有收獲,就是生活艱苦,不知老馮還記得不,晚上到小店里喝三分錢一碗的肉骨頭粥。校門口旁食品店買敲癟橄欖,一次只買一個,還吃得津津有味,我記得這是王純香起的頭。
——章燕程先生
年輕教師講課用多媒體,我卻不會,我崇拜過去貝時璋教授給我們講授比較解剖,不帶講稿,一手寫粉筆字,一手繪圖。我當然做不到貝老師那種兩手齊用,心手一致的程度。但不帶講稿,講一連四節課還是做得到的。對多媒體只好望洋興嘆了。
——徐英含先生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