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話
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負責人劉文利教授
性教育能有效防范兒童遭遇性侵
前段時間,網絡平臺上,一個名為“北師大兒童性教育”的微博賬號持續發布“如何預防和避免兒童受到性侵”的文章。賬號的認證信息為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文章作者劉文利是該課題組負責人,同時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8年《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顧問中唯一的亞洲專家。
2007年起,劉文利帶領團隊在北京大興行知學校開展兒童性教育實驗探索,相繼出版《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12冊)。這是全世界第一套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研發的,基于學校課程的性教育材料。
“相關監測結果顯示,系統的性教育能有效防范兒童遭遇性侵,但只在性侵兒童事件發生后才注意到兒童性教育的重要性,實在讓人痛心。”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劉文利不斷重復這句話。
談教育
與公益機構合作服務農村留守兒童
新京報:目前兒童性教育試點學校開展情況如何?
劉文利:2007年,我們開始在北京聯系學校、開設教學試點。大興行知學校是第一所確認合作的學校,到2017年試點學校增加到了18所。原先,我們的試點都在民辦打工子弟學校開展,隨著這類學校合并精簡,試點學校縮減到了目前的11所。目前還有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等公立學校、一土學校等國際學校與我們合作開展性教育教學和研究。
放眼全國,目前有十幾家公益機構與我們開展合作,為農村地區學校的留守兒童服務。主要方式是機構招募志愿者,由我們提供專業支持。
新京報:課程以什么形式開展?
劉文利:在試點學校中,性教育課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固定在課表中。國際上有研究表明,每學年至少12個課時、連續多年的性教育課程,能達到明顯效果。所以,我們與試點學校協商,每學期安排6個課時,每學年12個課時。
不同年級學生接受的性教育內容有所不同。因此我們第一年試點從一年級開始,隨著孩子們年級升高,不同年級的課程內容也一步步開發編制。每冊讀本出版都至少經過三輪教學實驗,直到2017年,涵蓋1-6年級12冊讀本全部出版完成。
已有研究表明,參與式教學在性教育當中效果明顯。因此從第一個試點學校開始,我們就培訓老師在性教育中使用參與式教學方法,如頭腦風暴、角色扮演、故事分享、小組討論、小調查等,增強與孩子們的交流互動。
新京報:性教育課能幫助孩子免遭性侵害嗎?
劉文利:已有研究表明,接受過性教育的孩子相對來說更加安全。性教育能推遲第一次發生性交行為的時間、減少性伴侶、增加使用安全套幾率、降低性傳播感染的風險,能在性行為方面做出更加負責任的決定。
我們鼓勵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能說出生殖器官的科學名稱、了解自己的情緒和身體感受、懂得保護身體隱私部位、表達自我意愿和權利?,F實中,性侵實施者往往是具有一定“權威”的成年人,孩子面臨侵犯時,懂得反抗“權威”是避免遭受性侵害的重要因素。
我們要求老師講課中,講到生殖器官時,必須使用科學名稱,如陰莖、陰道、陰囊等,不用俗稱和代詞,要傳遞給孩子的觀念是,這些器官跟其他器官一樣是人體的一部分,值得尊重和愛護。
談爭議
性話題是可以公開討論的
新京報:什么時候開展性教育最合適?
劉文利:實際上,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對孩子的性教育就開始了。父母對性的態度,會反映在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互動中。我建議,當孩子問出有關性的問題時,父母可以正式開啟性教育旅程,鼓勵孩子形成自己對性的看法。父母必須意識到,如果孩子關于性的問題不能從父母那里得到正確解答,那他們一定會從其他途徑獲取信息,他們通過什么途徑、獲得了哪些信息、這些信息會對他們產生什么影響?父母若不關注這些,反而是更大的隱患。
我們主張在青春期發育前的兩年,就盡量把青春期將發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知識教給孩子。比如,我們在小學三年級講“青春期來了”,告訴孩子青春期來臨人的身體和心理會發生什么變化,出現月經和遺精應該怎么做,認識到這件事是自然的,引導他們以積極美好的心態迎接青春期到來。
性教育要做在先,不能等問題發生或者已經對孩子造成傷害時再彌補。
新京報:很多家長對于性教育還存在疑慮,你怎么看?
劉文利:有家長認為,孩子沒必要這么小接受性教育。出現這樣的觀點正是源于對性教育的不了解。其實,性教育是客觀地告訴孩子,性是什么,讓孩子了解性的意義,也讓孩子知道性潛在的危險。通過在學校課堂上學習性知識,讓學生意識到,性并非不可提及,可以在課堂上與老師討論,與同學討論,是可以公開討論的一個話題。
性侵事件遠比我們看到的多。孩子被打,爸爸媽媽一定會想方設法解決,甚至公開曝光,但孩子遭性侵時,不論父母還是校方卻都不愿意讓事情被更多人知道,甚至私下解決,最終犧牲的是孩子。
新京報:除了防范性侵風險,性教育還有什么作用?
劉文利:長期以來,公眾對于性教育的認識僅停留在性交話題,認為性教育就是講生孩子那點事兒。但其實我們的讀本內容十分廣泛。小學一至六年級,每個年級都有6個相同的單元,分別為家庭與朋友、生活與技能、性別與權利、身體發育、性與健康行為、性與生殖健康。
有些主題,會從一年級一直講到六年級,內容不斷深化,形成一個比較扎實的系統。比如在講家庭關系時,一年級講熱愛家庭,二年級講家庭是愛的港灣,三年級就會講到結婚、離婚(很多孩子生長在單親或離異家庭),四年級講家庭成員的責任,五年級講消除歧視,六年級便是認識婚姻(包括我國婚姻法相關規定)以及如何養育子女,讓孩子認識到家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