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未來
推動性教育進入基礎教育課程體系
新京報:接受過性教育的孩子會有什么變化?
劉文利:我們每年都會訪談行知學校的學生。兩周前,我們跟幾位接受性教育課程的六年級孩子聊了聊。我們問,現在有些成年人覺得小學生不應該學性教育,不應該直白地講生殖器官名稱,你怎么看?孩子回答,“如果連生殖器官的科學詞匯都不能說,那我們的醫學要怎么發展和進步呀?科學知識為什么不能說呢,成年人沒接受過性教育不知道,但不能不讓我們學習啊。”我們欣然發現,接受過系統性教育的孩子,已經開始挑戰成年人了。
一個上了六年性教育課的女孩對我們說,比她大三歲的朋友來月經了特別焦慮。她就告訴朋友,月經是正常現象,應該怎么應對。女孩特別自豪,盡管年齡比朋友小,但她學習的知識可以幫到對方。
我們已經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經過一年12個課時的系統學習后,兒童性健康知識得分提高,在結婚與離婚,寬容、接納與尊重,認識自我與他人,學習協商,性別角色,電腦、網絡與成長6個主題上的得分均比教育前有所提高,對青春期的身體發育、青春期性心理、生命周期與性、傳染病的認識與預防等知識的了解也有所增加。
新京報:對于我國性教育的未來,你有何展望?
劉文利:2014年起,我們每年都會通過兩會提案向政府建言獻策,倡導把性教育納入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此外,我們也注重加大性教育宣傳和普及,開設了微信、微博,組建新媒體運營團隊,不斷澄清兒童性教育的各種誤區,同時解答網友疑問。
比較遺憾的是,從我們性教育實驗學校畢業的學生,到中學后,就不再繼續接受性教育了。這樣的結果是,學生學習性教育是斷裂的。我特別希望,從幼兒園到高中,孩子能系統地完成性教育課。現在,我們正在初中進行試驗,教學材料也已初步編制,計劃未來五年,完成到高中階段的所有性教育課程。
孩子們每天都要從環境中接受各種信息和刺激。性教育要利用好學校的陣地,學校正規渠道提供的信息更加系統、科學、有結構性,一定好過在性方面“自學成才”。性是一個人能夠感知到自己存在的標志之一,人們對性的探索熱情向來很高,如果執意抹殺、阻礙,人很難樹立自尊自信,也難接納和滿意自己的身體和人際關系,進而難以與人建立親密關系。
希望中國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基礎教育階段接受系統的性教育,這對于青少年健康以及國家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A08-A09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吳婷婷 黃哲程 姜慧梓 姚遠 見習記者 應悅 徐美慧
A08-A09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