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教育能提高一個民族的素質。我們這一輩人對這些話感受最深,因為親身經歷過、親眼見證過中國教育的日新月異。”安徽合肥公務員宋慶一家四代的教育經歷,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父母在掃盲運動中上了識字班,自己是恢復高考后第一批考出來的大學生,孩子出國念了研究生,小孫子馬上要上普惠型幼兒園。
數據來源:教育部、國家統計局
本版制圖:汪哲平
尊重知識,改變命運
如今,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地位越來越凸顯,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越來越強。可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的教育是一個怎樣的狀況呢?一組數據可見一斑:
全國5.4億人口中,文盲率高達80%,小學實際入學率不到20%,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只有11.7萬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僅為1.32%。
“那時候,我們農村的婦女,幾乎都不識字。后來掃盲運動轟轟烈烈開展起來了,田間地頭、茶余飯后,人人都在學文化,還有夜校、識字班、讀報組等等。”宋慶的母親沈女士,正是通過識字班獲得了基本的認讀能力。
1949年至1965年的10多年間,共有近1億青壯年文盲脫盲,文盲率迅速下降至38.10%。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2015年,中國的文盲率已降低至3.6%。把人口大國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這稱得上20世紀中國教育史上最輝煌的篇章。
1977年9月,教育部召開全國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會議,決定恢復已經停止了10年的全國高等院校招生考試,數以億計的青年學生因此改變了命運。
“我就是恢復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學的學生。那一年,全國570萬考生中只有27萬人進入大學。”宋慶感慨道:“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國民素質,整體提升
改革開放的春風讓整個中國大地煥發生機,也大大加快了教育的前進步伐。
義務教育成為重中之重:1986年,義務教育法頒布,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上升為國家意志;2000年底,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順利實現,全國“普九”地區人口覆蓋率達到85%;2008年秋季學期起,城鄉義務教育實現全部免除學雜費。
高等教育蓬勃發展:1999年,中央作出高校擴招的決策,當年全國高校招生159.68萬人;“211工程”“985工程”以及“雙一流”建設陸續啟動實施,高等教育從規模擴張走向質量提升。
教師隊伍逐漸強大:198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2001年開始,教師資格制度全面啟動實施;2010年,“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啟動,到2014年底完成了對640多萬中西部農村教師的培訓。
“從當年父母輩鳳毛麟角的天之驕子,到如今多數學生都能走進大學的殿堂,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是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宋慶的女兒宋笑在大學畢業后,選擇了出國讀研究生。回國后,宋笑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并參與了公司的網絡直播藝術課程行動。“在過去,藝術可能是小部分人的享受,而現在依靠網絡的力量,大山里的孩子也能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宋笑說。數據顯示,目前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接入率達到了94%,6.4萬多個教學點實現了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惠及400多萬名偏遠農村地區的孩子。
教育優先,公平發展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近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作出的莊嚴承諾。
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首次突破2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4.28%,實現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的4%這一目標,成為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后,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連年增長,2018年達到3.699萬億元。
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全學段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一項項政策讓教育公平的步伐不斷加快;我國高校的基礎研究和重大科研項目不斷取得新突破,一個個成果表明高校人才培養和科技供給水平逐步提高;2014年,恢復高考以來最系統、最全面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開啟;2018年,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出臺,一次次改革讓教育向著更好更公平邁進……
宋笑的孩子馬上要上幼兒園了,對此宋笑沒有太大的憂慮:“小區的配套幼兒園是公益普惠型的,離家近,管理也好,我們挺放心的。至于以后,我相信孩子一定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丁雅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