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涼山州昭覺縣灑拉地坡鄉幼兒園,5歲的沙馬子叁用流利的普通話做自我介紹:“我叫沙馬子叁,今年5歲了。”在展示普通話時,他還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
12月2日,由中央網信辦傳播局主辦的“決勝2020”看四川網絡主題活動,走進昭覺縣的幼兒園,聚焦“學前學普”。據灑拉地坡鄉幼兒園園長阿的子史介紹,目前園內有183名孩子,普通話達標率超90%。
教學有規范
讓孩子學前學會普通話
受自然、歷史、社會等因素制約,涼山經濟社會發展不充分、不平衡,教育事業發展滯后,少數民族群眾習慣使用母語交流。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學前兒童,長期處于母語環境中,聽不懂普通話,無法用普通話進行溝通交流。
為幫助孩子們順利完成義務教育,給他們上高中、大學打下基礎,2018年5月27日,涼山州“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啟動儀式舉行,全州幼教點推廣普通話,讓孩子們聽懂、敢說、能說普通話。
沙馬子叁在灑拉地坡鄉幼兒園上大班,目前幼兒園有5個教學班,183名幼兒。在教室外的“學普”行動周計劃表上,大班孩子們的“學普”目標是:喜歡參與游戲活動,感受游戲帶來的快樂;通過手部游戲,了解手部的運動方式;能夠邊說兒歌邊玩手指游戲,做到發音基本準確。
9成孩子普通話達標
回家還教父母普通話
在幼兒園里,孩子們不僅只學普通話。大班的老師羅英說,在幼兒園里,她們不僅教孩子們說普通話,還要教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在教室旁邊的衛生角,老師們貼上了手繪的洗手小貼士:手背交替揉搓、手指交叉揉搓……
“就像我們學外語一樣。”羅老師說,小朋友們剛進園的時候,既聽不懂普通話,也不會說普通話。老師通過舞蹈、唱歌的形式,讓普通話融入游戲中,讓孩子們愿意去學。如今,大班的小朋友們都能使用普通話,正常地與人交流。
在普通話展示環節,小朋友們會大大方方地唱起自己熟悉的歌曲,唱完后,還會總結性地用普通話來一句:“謝謝大家。”
通過學前的普通話教育,孩子們進步明顯。羅老師說,她在村上擔任“一村一幼”輔導員3年了,帶了兩屆“畢業生”,現在一個班的小朋友在上學前班,一個班的小朋友已經上二年級了。“相比之前,孩子們更愿意表達,也更加自信。”
在幼兒園里,根據小班、中班、大班的不同,對不同孩子的普通話考核也有所差異,比如剛入學的小班同學只需要用普通話介紹自己,而大班的同學則需要大膽自信地用普通話交流。
幼兒園園長阿的子史說,目前園內183名小朋友,除了剛入學的少部分外,其余小朋友的普通話達標率在90%以上。
除了日常學習,這群小朋友身上還肩負著重要的“使命”。羅英說,班上小朋友的爸爸媽媽多數不會普通話,小朋友們通過“小手拉大手”,在幼兒園學會普通話后,回家還會教爸爸媽媽說普通話。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肖洋徐湘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