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高考中,湖北省襄陽市第四中學的女生石璧君考出了667分的成績,位列全省文科第28名。但與其他的高分考生不同,她沒有選擇時下熱門的大學專業,而是遵從內心所愛,最終填報了北大考古學專業的志愿。
7月22日,石璧君查到了自己的錄取結果,她已順利被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錄取。
“就是單純喜歡考古專業,我想今后成為一名真正的考古人。”石璧君對澎湃新聞坦言,文物雖然是靜態的,但其實是有生命力的。看似枯燥的考古工作其實是在觸摸最鮮活的歷史,這讓她心生向往。
在很多人眼中,考古這樣的“冷門”專業似乎并不是高考志愿填報的理想選擇。學習過程需要進行大量的知識積累,要成為行家也要坐上很多年的冷板凳。
去年高考,來自湖南的留守女孩鐘芳蓉以676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錄取的消息便引起了公眾的熱議。石璧君告訴澎湃新聞,去年鐘芳蓉的執著其實也在無形中給了自己堅持夢想的力量。
對于女兒的專業選擇,石璧君的父母一開始是持反對意見的。“為她今后的就業前景感到擔憂。”石璧君母親直言不諱。但后來經過反復溝通,父母最終決定支持女兒的選擇,讓她追尋內心所愛。
文物讓歷史變得鮮活
2003年,石璧君出生于湖北襄陽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母親是一所初中的英語老師,父親在政府單位工作。在她看來,養成閱讀的習慣,是父母對自己最大的影響。
“爸爸媽媽都喜歡看書,我們家有很多書,我很小就會跟著他們一起閱讀。”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石璧君便開始在書堆中玩耍,不時會找一些書來讀。正是這種看似隨意地閱讀,在不經意間她為打開了看世界的大門。
一本《三國演義》讓石璧君對三國時期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開始通過其他相關書籍追尋那段歷史的足跡。而在閱讀之外,逛博物館也成為了她深層次了解歷史人物的另一途徑。
初三的暑假,去成都旅游的石璧君第一次走進了四川博物院,在那里她親眼看到了三國時期的名臣蔣琬使用過的帶鉤(古人的皮帶扣)。帶鉤由青銅打造,鉤體上有龍鳳圖案和五顆排列規整的星點,歷經歲月的洗禮,其中鑲嵌的綠松石已經脫落。
蔣琬是蜀漢四相之一,對蜀漢政治有杰出的貢獻。而眼前的帶鉤卻充滿生活氣息,不僅勾連起了革帶的兩端,也串起了起了歷史和現在。石璧君回憶,看到帶鉤的那一刻,蔣琬在她的心中已經不再是停留在書本上人物,而是一個鮮活立體的形象。“我發現原來我可以離他很近,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帶鉤,仿佛讓我看到身著朝服的蔣琬就站在我的面前。”
通過文物與古人產生勾連的神秘感覺,深深吸引著石璧君。蔣琬墓歷經千余年的歷史風雨,也曾一度“淪沒于荒煙蔓草中”,歷史上還被盜墓者光顧過。1949年后,文博部門才發現了蔣琬的帶鉤。而在石璧君看來,對文物的不斷發掘也正是自己的熱愛,學考古的夢想就此在她心底生根發芽。
高中時期,出于對考古的關注,石璧君利用課余時間看了一些文博題材的紀錄片。其中《國家寶藏》第三季里一位給兵馬俑拍照的攝影師趙震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工作中,趙震偶然發現了兵馬俑臉上留下的工匠指紋。那一刻,趙震覺得自己和2000年前的工匠心意相通了。“他所描述的這種怦然心動的感覺讓我特別期待和向往”,坐在電視機另一頭的石璧君暗自下定決心,自己今后也要從事考古事業。
穩扎穩打,厚積薄發
在班主任李厚剛眼中,石璧君是個“穩扎穩打型”的孩子。進校的時候她在全校一千八百人中排在一千名左右。后來文理分科后,她開始逐漸厚積薄發。
李厚剛回憶,高一的時候,石璧君考試成績大概排在年級五六百名。高二時文理分科,她的成績開始進步。剛進入歷史類班級的時候排在年級一百名左右,到了高三,她慢慢從五六十名,進入到年級三四十名,再到前二十名,最好的時候也曾考過年級第一。
“與其關注名次,不如填補自己知識上的漏洞。”面對成績上的起伏,石璧君的情緒也難免波動。但是到了高三,她開始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
明確自己想學考古專業后,石璧君確立了考北大的目標。北京大學是我國高等院校中第一個成立考古學系的高校,也是中國的頂尖學府。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每次測驗結束,石璧君都堅持把自己在考試中暴露的知識漏洞找出來。不僅改錯,她還會找類似的題型去訓練。復習整個知識點,把漏洞補扎實。
“學習效率要提升,得緊跟老師的步伐。”石璧君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習方法。而在母親看來,石璧君從小就是一個對于自己認定的事情有一股鉆勁的孩子。
然而今年走出高考考場的石璧君對自己的成績并沒有太強的信心。“今年語文和英語試卷的難度比較大,政治和地理的難度也不小,我對難度的判斷會影響考試發揮。”起初石璧君覺得自己只能考620多分。
“667分,全省文科第28名”。直到得知自己高考分數的那一刻,石璧君還是有些不太敢相信。這樣的高分原本可以選擇更熱門的專業,但石璧君仍然想去北大讀考古學專業。
她的想法很快遭到了父母的反對,父母擔心考古學專業的就業前景。作為中學老師的母親,帶過很多屆學生,在她的印象里大部分的高分學生還是首選好就業的熱門專業。
“她是比較活潑的性格,我們怕考古專業太枯燥了,她興趣持續不了太久。”母親還說出了另一層面的擔憂。
而在石璧君看來,不是所有專業都可以用物質或金錢衡量。“外界對考古專業有一些偏見,但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和保護,考古學家的貢獻是巨大的。”最終,在石璧君的堅持和北大招生組老師的宣介下,父母最終被說服,選擇支持女兒的決定。
不做“躺平”青年
今年九月,石璧君就將在未名湖畔開啟自己的大學時光。
北京大學人才濟濟,學習競爭激烈,這個暑假石璧君已經開始學習《考古學概論》等入門教材,為專業學習打基礎。石璧君表示自己會抱有一顆平常心,在大學期間,首先拒絕做一名“躺平”青年,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向優秀的同學看齊。
“希望她充分利用北大的資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對于女兒的大學生活,石璧君的母親也提出了期待。
“我記得你千年里的歷史,也喜歡你如今的樣子。”上初一時,石璧君第一次去了北京,這座城市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讓她沉醉。如今她即將在這里展開人生的新篇章,石璧君也格外期待她的大學生活,她很想利用課余時間多去北京的文博場館參觀。
一線的考古工作很多時候都要扎根在邊遠地區,需要忍受孤獨和清苦。但石璧君卻引用了《論語》里的話來表達自己對考古工作的態度:“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這位00后女孩篤信,自己所熱愛的考古專業蘊藏著極大的文化魅力,經過北大四年的專業訓練和積淀,她一定能在考古領域尋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我想成為一名真正的考古人,即便將來無法擁有高收入,但滿足基本生活肯定沒問題吧,能觸摸最鮮活的歷史,我的精神生活一定是充盈的。”石璧君說。
澎湃新聞記者 楊喆 實習生 丁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