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選取81所學校作為試點
校園體育如何提升?1月11日,第三屆羊城學校體育節“高質量體育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暨廣州市學校體育診斷提升項目啟動儀式舉行。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獲悉,廣州已遴選81所學校作為試點進行調研、診斷,提出學校體育質量監測和提升方案,培訓學校領導和體育老師,以三年為期提升廣州學校體育狀況。此外,廣州市教育局要求,確保在今年配齊配足體育教師,加強師資培訓力度。
診治三年
將培訓校領導體育教師
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廣州市教育局委托華東師范大學實施廣州市學校體育診斷提升項目,計劃實施3年。全市選取81所學校作為試點,通過組織學校體育方面的專家和專業人員數十次到校,針對每所實驗學校制定個性化診斷提升方案,從課堂教學、課外體育活動、家庭體育作業等方面對實驗學校體育工作進行全面指導,同時對參與實驗學生的運動技能掌握、飲食習慣、校外體育活動設計個性化方案。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汪曉贊介紹,項目組共從廣州11區選擇81所不同學段、不同類別的學校參與試點,每個區7所學校,另有4所市屬學校。
項目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對學校體育工作進行數據收集、調研診斷,目前項目組對81所學校的校領導、體育老師、學科教師、學生、家長基本都已進行了文件調查、訪談和測評;第二階段將研發、提出廣州市學校體育質量監測和提升方案,內容涉及“學校體育領航人”培養計劃等;第三階段為實施階段,針對學校體育工作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對學校領導、體育教師等進行培訓,入校指導教學和課堂。最終將形成81所學校、11區以及廣州總體的學校體育工作提升報告。
摸查問題
部分教師教學理念陳舊
81所學校的摸底調查已經基本完成,發現了哪些問題?汪曉贊介紹,學校層面關注的是體育與學科之間的均衡,以及開展活動的數量、質量與安全問題。學校普遍存在對體育政策文件貫徹落實不徹底、場地設施經費不充足、師資不足且缺乏穩定性、體育教師工作量大、體育學科與其他文化課的重視度不對等問題。
教師層面,教師關注課堂教學的效果、教學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學工作開展的外部支持,例如場地、領導、家長、工程匹配是否合理。部分教師教學理念陳舊、固化,汪曉贊舉例說,有一位老師的課堂就是讓學生跑400米,“跑一個400米休息一下,根本不存在體育課堂教學”。
此外,部分教師教學方法單一乏味,師資年齡、職稱結構斷層。“有的教師行政性事務比較多,這是一直以來教師培養的瓶頸。”汪曉贊指出,有的體育教師骨干成了學校的中層干部,就沒有時間上課、業務逐漸生疏;但不讓體育老師晉升成長,也不公平。
學生層面,學生關注體育課是否開設自己感興趣的項目、課余時間的體育鍛煉和文化學習時間分配、學校家長對自己參與體育鍛煉的支持度以及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滿足度,希望提升運動實戰能力。但學生也存在不少問題:高中生學習壓力大,缺乏體育鍛煉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初中生中考意圖過于明顯,僅注重跟體育中考有關項目的鍛煉;小學生喜歡體育鍛煉,但受學校管理、家長支持、場地設施因素影響大。
力補短板
多渠道增配體育教師
廣州市教育局副局長陳敏生表示,對標中辦、國辦《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明確的“到2022年,配齊配強體育教師,開齊開足體育課,辦學條件全面改善,學校體育工作制度機制更加健全,教學、訓練、競賽體系普遍建立,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育人成效顯著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和綜合素養明顯提升”主要目標,廣州市學校體育發展還存在一定差距。
據介紹,差距主要表現為,很多學校“重競技輕普及,重訓練輕課堂”的現象仍然存在,尤其是中學;中小學校體育教師存在不同程度缺額情況,各區體育教研員力量有待進一步增強;學校體育場地不能滿足需求;學校體育課堂教學不規范,未能實現培養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目標;體教融合深度不夠,教育系統學生體育比賽活動與體育系統青少年體育賽事整合缺乏互認機制等。
陳敏生表示,廣州將直面問題,補齊短板。各區教育局要盡快摸清轄區體育教師數量和職稱情況,多渠道增配體育教師,確保在2022年配齊配足體育教師,加強師資培訓力度;進一步開展高素質人才引進工作,引入一批高素質的體育教師和體育教研員;爭取在2022年前按學段配齊專職教研員。學校場地建設方面,爭取“十四五”期間每一個區都能達到優質均衡區標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蔣雋 實習生 胡詩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