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精神,深化幼兒園教育改革,推動各地健全科學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體系,教育部近日印發《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評估指南》)。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楊振峰表示,《評估指南》是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加快建立健全教育評價制度,促進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找準新時期學前教育發展提升的著力點、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評估指南》鮮明地提出了科學的保育教育質量評估理念,遵循幼兒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完善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為導向的學前教育質量評估體系,整體提升幼兒園辦園水平和保育教育質量。”楊振峰認為,《評估指南》設立的評估指標全面呈現了幼兒園保育教育過程質量的關鍵要素,從根本上扭轉了“重結果輕過程、重硬件輕內涵、重他評輕自評”等傾向,尊重幼兒個體差異,引領園所、家庭和社會各界達成共識,共同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質量觀,努力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具備好奇心和探究興趣、全面協調發展的幼兒。
在楊振峰看來,《評估指南》對辦園方向、保育與安全、教育過程、環境創設、教師隊伍等五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方向指引和具體清晰的行動要求,突出了師幼互動、活動組織等影響保育教育過程質量的關鍵要素,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也為各地制訂和完善具體評估標準,提供了明確的指引和有針對性的指導。
“《評估指南》關注幼兒園提升質量的努力程度和改進過程,要求教師促進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嚴禁直接對幼兒能力發展水平‘打分’和‘貼標簽’。”楊振峰說,《評估指南》重點強調活動組織和人員配備等“軟”的因素,不追求“高配”的空間設施和玩具材料,尤其是要減少電子設備的使用,充分體現了“兒童為本”的科學質量觀,引導幼兒園沿著科學的保育教育質量評價路徑,實現幼兒健康成長和教師專業發展。
在談到自我評估的價值和作用時,楊振峰表示,《評估指南》將他評與自評有機結合,讓評估真正為質量提升服務。在《評估指南》實施的實踐中,建立常態化的自我評估機制,將有效地改變幼兒園被動評估、應付評估的狀態,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園本經驗,帶領幼兒園走出自我診斷、自覺反思、自主更新的成長之路。“通過激發教師積極主動反思,看見幼兒真實而有意義的學習與發展,將助推教師成為提升保教質量的主動參與者,體驗到專業成長的幸福感和職業發展的歸屬感。”
楊振峰介紹,上海將通過一系列措施,深入實施幼兒園保教質量科學評估。一是完善制度建設。上海市將把《評估指南》的學習與實施納入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深化教育評價改革重點任務,進一步優化上海市幼兒園辦園質量評估管理辦法和評估指標,在優質幼兒園創建、辦園行為督導評估、普及普惠督導評估中嚴格遵循《評估指南》的基本原則。二是開展系統培訓。上海市將把《評估指南》列入全市幼兒園園長、教師培訓必修課,分期、分批、分類進行多種形式的全員培訓,把《評估指南》的理念與內容原汁原味地傳達到每一個園所和教師。三是加強教研引領。上海將依托市、區、園三級教研網絡運行機制,對公辦優質園、民辦園、薄弱園分層指導、個體跟進,圍繞《評估指南》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內容開展豐富多樣的線上線下教研活動。通過踐行《評估指南》,上海將努力實現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達成“幼有善育”的美好愿景。
(記者郝孟佳、孫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