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經(jīng)》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一說法,講的是在農(nóng)歷七月份天氣的變化,提醒人們要注意溫度的改變。那么《詩經(jīng)》中的七月流火指的是什么呢?
《詩經(jīng)》中的七月流火指的是
正確答案:天氣變涼了。
解析:七月流火是漢語成語,指的是在農(nóng)歷七月天氣轉(zhuǎn)涼的時節(jié),天剛擦黑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七月流火”出自于詩經(jīng)《國風 · 豳風 ·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fā),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于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鵙,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這是一首敘事詩,很長,為西周初年豳地的奴隸所作,豳地即現(xiàn)今陜西旬邑縣、邠縣一帶。
詩歌賞析
《豳風·七月》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一首詩。
此詩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情況和農(nóng)民的日常生活情況,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也是一首杰出的敘事兼抒情的名詩。全詩共八章。第一章從歲寒寫到春耕開始;第二章寫婦女蠶桑;第三章寫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寫獵取野獸;第五章寫一年將盡,為自己收拾屋子過冬;第六章寫采藏果蔬和造酒,這都是為公家的,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類;第七章寫收成完畢后為公家做修屋或室內(nèi)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寫鑿冰的勞動和一年一次的年終燕飲。
通篇用“賦”的手法,圍繞著一個“苦”字,按照季節(jié)的先后,從年初寫到年終,從種田養(yǎng)蠶寫到打獵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層次的工作面和高強度的勞動,語言樸實無華,完全是用鋪敘的手法寫成的,語調(diào)凄切清苦,仿佛是在哭吟著一部沉重的歷史。
以上就是全部內(nèi)容,更多精彩請繼續(xù)關(guān)注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