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又是一年元宵時,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元宵節都是喜聞樂見的節日。那么元宵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古人又寫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來贊頌,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傳統習俗介紹:
元宵節習俗一: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元宵,又名“湯團”。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咸、甜、葷、素之分。
元宵節習俗二:賞花燈
“元宵賞燈”卻是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漢明帝信佛,為了宣揚佛教,就命令皇宮寺廟點燈敬佛。
在民間,“燈”也有保平安、祈福順的寓意。又因“燈”與“丁”字的發音相似,慢慢的,“燈”也演變成了求子添丁的意思,圖一個早生兒女,保佑母子平安。所以,在元宵節點燃各式各樣包含美好祝愿的燈,都是想趁著新年之際盼來年萬事順利、家人平安。
元宵節習俗三:猜燈謎
除了放花燈,還有猜燈謎。人們把寫好的謎題貼在彩燈上,供人猜謎。既可以啟迪智慧,又迎合了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元宵節習俗四:舞獅子
舞獅習俗源于三國,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元宵節和除夕不同,除夕安靜守歲,元宵則突出一個“鬧”字。
元宵節習俗五:逐鼠
逐鼠是正月十五的傳統民俗。人們在這一天會用米粥喂老鼠,這樣它們一年都不會吃蠶了。逐鼠如今已經演變為祭祀,寄托的是人們豐收的希望。
元宵節習俗六: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元宵節習俗七:踩高蹺
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于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最高者一丈多。
元宵節習俗八: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