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幼鰍初生。在臺島鰍業有限公司的浙江舟山小展基地里,看著一條條瘦小纖細、形如芝麻的泥鰍苗,王小軍猶如看著新生的嬰兒。
“它們個個都是寶貝。”王小軍說,上月底剛剛賣出60萬尾,4月6日又接到了紹興400萬尾的訂單。
“稍有不慎,就跟你玩命”
王小軍是臺島鰍業有限公司負責人。
臺島鰍業是一個大學生創業企業,與王小軍一起的,還有賀龍興、胡秀峰和賈興魯,他們被稱為“泥鰍四兄弟”,都曾是浙江海洋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的同班同學。王小軍目前還是海洋學院13級水產養殖專業的在讀研究生。
“給人打工不如自己創業。”2013年,大學畢業在即,4個本是好兄弟的同班同學不約而同地想到一起,“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正好用所學的水產養殖技術,去打拼一份自己的事業”。
浙江海洋學院在舟山,大黃魚、梭子蟹等海產是百姓最為喜愛的餐桌美食,產品高大上,市場大、銷路好。這也是當地眾多水產戶養殖的首選。
“創業,不能跟風。”因為大學期間,他們一起跟著導師做過泥鰍養殖的課題,就選擇了許多養殖戶看不上眼的泥鰍,作為創業的項目。
土地承包費、設備投入費、基地改造費……估算下來,創業成本居然高達40萬元之多。四兄弟都來自農村,家人沒法給予太多支持,只能靠自己籌集資金。于是,一遍遍地向朋友、向親戚說計劃、講方案,才湊齊了10萬元。
當年3月,四兄弟在白泉鎮小展社區承包了20畝土地,挖塘搭棚,下田當起了“泥腿子”。
兩間平房、1個大棚、9口苗塘……泥鰍養殖基地就這樣雛形初現。同時斥資20多萬元,引進了個大體肥的臺灣泥鰍用于繁殖生產。
“很快,啟動資金就被花得一干二凈,窮得幾乎揭不開鍋。”時至今日,四兄弟仍記憶猶新。
為解決生計,四兄弟在養殖場里種起蔬菜,塘埂上種上了西紅柿、大白菜、豌豆等各色蔬菜。除了自己吃,他們還拿到市場上去出售。
“那陣子,常常凌晨起床,蹬著載有幾百斤蔬菜的三輪車,去市場占位賣菜。”幾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還不好意思張嘴叫賣。“可一想到養殖場需要錢,也就豁出去了。”說起往日,賀龍興頗感自豪,“有一天,居然賺了500多元。”
“賣菜雖然累些,但和養泥鰍遇到的困難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 王小軍說,因為缺乏大規模的養殖經驗,栽了不少跟頭。
2013年6月,首批泥鰍苗出塘在即。可一天晚上,養殖場突然停電,為泥鰍塘增氧的一個水泵停止運轉近一個小時。“等巡夜發現異常時,整整一塘泥鰍、近10萬條都死了。”
這對于急需回籠資金的泥鰍兄弟,無疑是一個打擊。四人一邊默默吞下苦果,一邊加強夜間值班,輪流巡塘。王小軍開玩笑道:“養泥鰍可真不容易,稍有不慎,就跟你玩命,幾萬條幾萬條地死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