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玩具熊陪伴的“單間”
吳昕怡住進了單間,623號房。和原來的宿舍門對門,只隔了一條走廊。
那間宿舍靠近樓梯口,原本備用為學生的自習室,里面堆滿了別人暫放的東西。宿舍仍然擺著4張床,三張空著,她睡在靠窗的一張。
臨上學前,陳小玲為女兒準備了單獨的餐具,“免得同學說,咱們盡量自覺點。” 在陳小玲看來,女兒被“隔離”了。吳昕怡開始還安慰母親:“一個人住一間不錯啊,有單獨的陽臺,空間也大。”
多位同學說,班上“大多數(shù)同學不知道她得了什么病”。很多人也不知道她為什么住單間,同學劉暢問她,得到的答案是“我喜歡一個人住。”
同學張晴覺得,獨居讓吳昕怡變得敏感,有次聊天,吳昕怡突然問,“我是不是很煩人?”張晴趕忙說“不會”。
這讓好友高超覺得可怕,“她絕不是個獨來獨往的人。”高超的記憶里,吳昕怡是喜歡和同學一起爬山、看電影,扎在同學堆里說笑的姑娘。
起初,吳昕怡用讀書去適應獨居的生活。3月12日,她在朋友圈寫道:每天要在必要時間關機去圖書館,“沉潛是為了更好的崛起。”
她曾試圖在同學們的印象中“崛起”。
3月20日,班里改選。講臺上,一名班委突然落淚,說班級工作不好做。
同學張晴記得,這時吳昕怡上臺,說她愿意試試宣傳委員,“她視頻做得很好,當時,很多同學投了她的票。”
結果是落選了,但張晴并沒看出吳昕怡有多失落。
讓同學們注意到的是,除了上課和集體活動,吳昕怡總是一個人。整個下半個學期,她都獨來獨往。
3月17日是高興的一天,她發(fā)朋友圈“再也不是一個人了。”照片里,一個大毛絨熊玩具靠在書桌上,那是朋友從甘肅寄來的。
她發(fā)給媽媽的照片里,戴著耳機,比了個剪刀手,蘑菇頭下的面龐沒有笑容。
“你有沒有從我的自拍里看出我的孤獨?”她問媽媽。
最后一次挽救的機會
聽了這話,陳小玲心酸。
剛離開自己身邊,女兒就在一個大城市里變得沉郁、孤獨。而這個女孩,并不是她親生女兒。
陳小玲覺得是緣分讓她和女兒相遇。生完兒子后,要個女孩一直是她全家的夢想。考慮計劃生育,她沒有再生。
30歲那年,在鄰村見到了6個月大的吳昕怡。朋友家超生的老三,被陳小玲抱回了家,當寶貝一樣養(yǎng)大。
吳昕怡讀初中時,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生母陳花妹和她感情很好,“她也喊我媽媽,我告訴她可以叫我名字,畢竟沒養(yǎng)她,很愧疚。”和陳花妹聊微信時,昕怡總會撒嬌地喊她“麻麻”。
“我有兩個爸爸媽媽疼我,愛都是雙倍的。”吳昕怡告訴姐姐,她覺得很幸福。
幸福止步在19歲這年。
陳小玲想起女兒生前的心愿:想考研,想“一點點把頭發(fā)留長,告訴自己可以改變,也給身邊人一個驚喜。”
她回想最后一次能挽救女兒的機會。
女兒死后,陳小玲在孩子的手機里發(fā)現(xiàn)了兩張她在宿舍燒炭的照片。照片從床上俯拍。一張?zhí)炕饎側迹硪粡執(zhí)炕鹫?/p>
照片拍攝時間先后為4月10日15時58分、16時30分。陳小玲的通話記錄顯示,15時55分,她給輔導員吳老師打了第一個電話,拜托吳去女兒宿舍看看。
輔導員吳思沒有去吳昕怡的宿舍。她對陳小玲解釋,“學生說在圖書館,老師也不好打擾。”
吳老師說,事發(fā)前,她完全沒看出吳昕怡有任何異常。
“一件事情發(fā)生了,它的誘因很多,很復雜,想要探清她的內心世界,太難了。”學院黨委副書記馬強勸慰陳小玲,“如果能早點發(fā)現(xiàn),誰都不會冷漠地去處理這個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wǎng)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xiàn)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