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工作日的中午,在香港金融心臟的中環,一間外資投行的會議室內人頭攢動。與這里每周數場的有關投資項目的路演午餐會不同的是,當日活動的主題為子女擇校指南與金融投資毫無關聯,卻吸引了比往常多出數倍的參會者。
他們是眾多為子女教育問題頭痛的家長[微博]中的一類——有相對充足的財力供子女就讀國際學校,但又需要在不同學校所要求的高達數十萬甚至百萬港元融資 需求(以學校發行本金券或債券等形式籌資)之間做出抉擇。“資產在500萬到2000萬(美元)之間的人士,比起超高凈值人士,雖然不會花特別多心思去做
子女的教育安排,但教育的第一步還是希望把子女推上國際平臺,上一所國際學校。”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新加坡銀行董事總經理兼財富規劃主管李文修 表示。
比起無緣國際學校的普通家長,這些金融、法律界精英擁有明顯財力和教育背景、職業的優勢,他們會從小為子女營造英文為主的語言環境,熟悉如何制 作精美的個人簡歷和展示用的幻燈片,或者為子女擠進名校撰寫“打動人心”的小論文。然而與資產更具實力的富豪相比,他們所做的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億萬富豪的教育基金:200萬美元起步
為了贏得一個進入常青藤名校,或是英倫名校劍橋、牛津的機會,亞洲的富豪們愿意為子女付出多少資金?
“一般來說,亞洲高凈值人士用于教育的資金占其可投資資金的15%左右,具體還要看需要做出教育安排的子女數量,像中國高凈值人士一般只有一個孩子需要做出規劃的話,教育資金的占比大約在10%~15%之間。”李文修表示。
以可投資2000萬美元資產的富豪為例,這意味著他至少為子女準備了200萬美元的教育資金。看起來很多嗎?和實際需求相比,這還只是基本部分。
一所諸如耀中國際學校的小學、中學每年學費約17萬港元,13年制讀完需要超過200萬港元,所有就讀學生還需先購買20萬港元債券;哈羅香港 13年讀完,學費部分的花銷也超過200萬港元,此外還需購買60萬港元的債券或300萬港元的資本證明書,或者每年5萬港元的建校費 (capitallevy);。
“這一般是供子女從小學到讀完高中的費用,到要申請大學的時候,所需費用就要看具體讀什么專業或者選擇哪一所大學,再另行考慮。”李文修解釋,多數高凈值人士會在子女準備讀小學時開始設立這樣的教育基金。
上述超過百萬的費用,還只是就讀國際學校的基本開支,尚未包括就讀期間的各種集體活動等產生的雜費,或者寄宿學校的額外費用。而對于身家超過千萬美元的富豪來說,后代教育支出需要考慮的還不僅僅是基礎教育。
“很多企業家,特別是在資產配置方面已經開始做全球規劃的人士,對后代教育一開始就看得很廣,他們考慮的不只是讀書、學英文那么簡單,對子女學
習音樂、戲劇、舞蹈等也很早就做好安排。”李文修指出,私人銀行本身為客戶定期舉辦古典音樂鑒賞會之類的活動,不僅令其子女有機會較早接觸到音樂等“課外 內容”,也讓小孩子有機會在欣賞之余與音樂家互動,此外,貴族學校本身也有不少類似安排。
最近幾年,亞洲富豪的另一項高額“教育支出”是向名校捐贈。包括僑鑫集團董事長周澤榮向悉尼科技大學捐款2500萬澳元,潘石屹和張欣向耶魯捐贈1000萬美元,高瓴資本的張磊向耶魯捐贈888萬美元等。
雖然不能說捐贈本身旨在為后代就讀名校鋪路,不過,李文修坦言,這樣的捐贈畢竟是一個加分項,尤其在后代報讀競爭程度較高的專業時。
家族委員會的教育決策
對于高達數百萬美元的教育基金,一個富豪家族通常也有專人負責這部分資金的投資和支配。從投資角度,教育資金多選擇有定期、穩健回報的組合,常見的如債券型組合,確保子女每年的教育經費能夠獲得相對穩固的回報。
“一般來說,會有一個3至5人組成的委員會負責管理教育資金,可能只有家族成員,也可能在家族成員之外,包括律師、私人銀行家等專業人士,(有關后代教育的決策)由他們來投票決定。”李文修表示,專業人士往往會在學校選擇、參觀等方面為家族提供建議或協助。
亞洲家長大多熱衷于親身參觀學校,以便更好地了解學校的背景、設施。業內某項針對“旅游目的”的調研顯示,“子女留學[微博]考察”成為中國富豪出國旅游的第四大動力,占比12%,甚至排在“投資考察”和“移民[微博]考察”之前。
私人銀行也會與第三方機構合作,為富豪客戶安排考察行程,提供與在校學生、老師或者校長溝通、交流的機會;一些私人銀行舉辦的交流活動上,也可能邀請名校的招生負責人與家長交流。
“對我們的客戶來說,很多時候并不會去在意這些費用。”李文修坦言,對高凈值人士而言,資本不僅是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教育資本等都是一個家族資本的組成部分,他們也很樂意在教育上做投資。
負責管理教育資金的家族委員會,通常是家族辦公室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教育之外,委員會一般還要負責整個家族內醫療、保健等長期安排,每年至少開一次會議,全面回顧過去一年來整個家族各方面的投資情況,并探討未來是否需要加強某方面投資。
“高凈值人士對于教育的安排不僅僅是自己子女這一代,通常還要考慮到很多代后代。”李文修表示,委員會本身也就會在回顧投資業績時,考慮是否需
要加強教育資金的投資回報率或者做出一些調整。不少設立委員會的家族,往往也已經有完善的家族信托架構,通過家族信托和委員會之間的緊密聯系,來確保整個 家族在金融需求以外的需求都能得到妥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