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盡頭還是山,在通過山里的路上,不時有山體滑坡,道路曲折又漫長。連日來,“尋百名貧困大學生,圓百個大學夢”公益助學活動持續開展,工作人員每天早出晚歸,走村入戶,訪問需要幫助的貧困大學生。
家里設課堂,姐妹義務給孩子們補課。
此次公益助學活動由中國建設銀行泉州分行、泉州大開元寺扶貧救災公益協會和東南早報(微博)聯合發起,工作人員在泉州尋找100名貧困大學生,每人給予3000元的公益助學金資助。至8月10日截止報名,活動總共收到了152份有效申請表格。通過走訪,工作人員將確定100人的資助名單,在開學前讓受助學子帶著公益助學金,開始新的學習生活。
用真誠傳遞公益的力量,用腳步踩出公益的力度,關注公益助學活動的最新進展,關注播撒希望的旅程,大家也可通過泉州大開元寺公益協會微信公眾號“qzkygy”進行了解。我們也歡迎更多有善心的企業和個人加入公益助學活動,與大愛同行,為寒門學子打開希望之門,共同鋪就他們的光明之路。
貧寒之家
出了一對姐妹大學生
從安溪祥華到龍涓內灶村,50公里的山路盤旋,從谷底到山頂,然后再轉入下一個谷底,山路的盡頭就是小華(化名)的家。
今年小華和妹妹小瓊(化名)一起考上了大學。小華的父親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茶農,這幾年茶葉的收入越來越微薄,偶爾打點零工貼補家用。小華的媽媽一身毛病,糖尿病一直要靠藥物控制,還患有重癥肌無力、癲癇,全家的收入都跑到藥罐里去了。
“兩個孩子一起考上了大學,單學費就要27000多元,一個人每月的生活費得近千元,還不知到哪里去湊。”小華的父親說。
高中階段,她為了節省路費和時間,每學期只有到期末才回家。小華每天晚上都要復習到次日零點過后,既要保證睡眠,又要講究效率。
堅持學醫 照顧父母幫助別人
小華今年以理科592分的成績被福建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錄取,雖然她對高考成績不滿意,還是堅持報了自己一直以來心儀的專業——臨床醫學。
小華說:“爸爸媽媽身體都不好,媽媽還患有嚴重糖尿病,所以我想自己學習醫學,這樣才能更好地照顧家人。而且學醫也能幫助別人,對社會有幫助,我一直都是想念醫科大學。”
還沒有走進大學校門,小華已經早早給自己做好規劃。她覺得現在就業競爭壓力大,如果經濟條件允許的話,她要努力考研究生,考到更強的醫學院去,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為以后的職業生涯打好基礎。因為家人都不希望她出省,她也想待在本省,便于照顧父母,所以填報志愿的時候只填寫本省學校。
利用暑假 當了回“支教老師”
高考結束后,小華和小瓊留在家里,幫忙分擔家里繁重的農活、家務。
這個暑假對姐妹倆來說挺有意,她們還當了回“支教老師”。內灶村位置偏僻,村里的小學課程沒有教英語這門課,很多學生上初中后,英語課程跟不上。去年暑假,村民們就想讓姐妹倆幫村里的孩子補習英語,可是她們去年都在為高考做準備,未能成行。今年暑假,小華和妹妹把村民們的心愿圓了。
“村里離鄉里很遠,那邊的老師收費很高。小朋友們在我們這邊上課,離家也近,下課后回家吃完飯,可繼續來上課。”每天小華家的小破屋成了臨時學堂,孩子們準時來這里上課,兩名小老師免費幫他們補習,十幾個小學要升初中的孩子學得很認真。姐妹倆一絲不茍地教他們,儼然是老師的樣子。遇到課程跟不上的學生,她們還會把孩子留下來,開小灶再教一遍。
“我們的能力有限,但是能做點對其他人有意義的事,本身也是很好的學習,很開心。”一邊給小朋友們上課,姐妹倆一邊在家晾茶、做家務,等著父母和弟弟回家,歡樂的氣氛彌漫在山頭的農家小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