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隊“破天荒”奪得2015年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冠軍的消息震蕩了整個中外奧數圈。美國隊隊員劉洋已經連續兩屆獲得奧數金牌。除了數學成就,劉洋還是美國皇家鋼琴考試認證的鋼琴師,吹黑管9年,畫畫9年,?;@球隊準隊員,并且在去年被麻省理工大學提前錄取。
劉洋和爸媽
但這個全能選手并非一個乖小孩,劉洋曾“瘋狂地”迷戀電腦游戲,劉媽媽還為此跟他“斗得其樂無窮”。
劉洋3歲跟隨父母從中國移民美國, 媽媽劉雙秋是中國人, 爸爸是印度人。劉媽媽曾經是國內的一名數學教師, 爸爸是一名機械工程師。
為數學放棄那些年最愛玩的游戲
初到美國, 劉雙秋最擔心劉洋的語言問題,為了熟悉英語,從孩子5歲開始,她就讓劉洋盡可能多地接觸英文練習題,包括數學、科學、英語、社會學等方面的內容。
面對愛玩游戲的兒子,劉媽媽親自和劉洋一起打游戲,邊玩游戲邊學習。
劉雙秋買來的大部分是問題解決型的游戲。比如一個發電站遭到敵人的破壞, 需要玩家解決許多綜合性問題才能使它恢復運轉,這其中數學的、科學的、人文的、地理的知識都要用到。
寓教于樂,一關一關闖下來,劉洋愛不釋手。不過雖然從中培養了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但劉媽媽也笑稱似乎是埋下了禍根, “他后來開始瘋狂地玩游戲, 或許和這段經歷有關”。
在上中學的那幾年里,劉洋一直在玩游戲的問題上和媽媽打“游擊戰”,他的戰術可以總結成“敵來我躲,敵跑我追”。
但是不管大戰幾百回合,劉媽媽始終尊重孩子,從來沒有“掐網線、關電腦”的強硬措施。開始她會時不時“突然出現”在劉洋房間里,檢查他是不是在玩游戲。但劉媽媽又覺得這種做法對孩子也不夠尊重,于是和劉洋“商量”,讓他在客廳學習,便于監督。
即使如此,劉洋也并沒有舍得放下游戲,“一有機會就玩”。最后忍痛割愛,還得靠他自己下決心,那年劉洋九年級,第一次沖擊奧數失敗。
劉洋六年級時,第一次接觸Mathcounts(這是美國為6至8年級學生準備的數學競賽),沒能代表密蘇里州參加全國的比賽。但“稍做努力, 他在一年后就贏得了全州第一名, 在第二年, 又贏得了全國第二名的好成績”。
Mathcounts數學競賽讓劉洋有機會結識全美熱愛數學, 甚至比他更熱愛數學的孩子, 他們很快建立友誼, 保持聯系。所以, 當劉洋在九年級沖擊美國奧數競賽失敗, 沒有資格入選奧數夏令營時, 他意識到:玩游戲真的是影響到學數學了。
劉媽媽鼓勵他給美國著名的華人奧賽教練馮祖鳴寫郵件請教。馮教練鼓勵他享受數學, 不要以闖進奧數競賽為目的,幫助他建立了正確的學習觀。劉媽媽說,馮教練的郵件內容有十多頁。
九年級的劉洋“深刻意識到, 奧數競賽不是稍作努力就能完成的, 所以他甚至放棄了那些年最愛玩的游戲”。 之后, 他“全力以赴”追求最鐘愛的數學夢想。
除了“那些年他最愛玩的游戲”,劉洋也放棄了繼續在?;@球隊打球的機會, 盡管這是他自六年級開始就夢寐以求的事,但劉洋對媽媽說:“我即使每天打5個小時籃球也進不了NBA,但是如果每天做5個小時奧數題,應該可以參加國際奧數比賽(IMO)。”
放棄籃球,劉雙秋非常替他可惜,但是她也很尊重孩子的選擇,肯定他的主見。
數學題如何比游戲更有吸引力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做數學題怎么會比玩游戲更有吸引力呢?
雖然劉洋在2014年和2015年都獲得國際奧數金牌,但他并非是從小就被定向培養的奧數選手。在培養信心、發現天賦和保護興趣的道路上,劉媽媽也是邊摸索邊前進。
劉媽媽盡量把數學趣味化,在家里,母子以討論數學為樂。
劉雙秋喜歡通過練習來讓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并不推崇死記硬背。數學教師出身的劉雙秋在劉洋的數學思維指導方面得心應手,為了讓數學活起來,她很愿意啟發孩子。
劉洋小時候,她經常和劉洋一起推導公式, 這樣可以讓孩子靈活掌握方法, “知道這個方法是怎么來的, 即使不知道公式,遇到題目也能解出來”。
在美國天目教育基金會跟大家分享教子經歷時,劉媽媽談到了她非??粗氐囊稽c:一直“跟隨劉洋的節奏”,從不“急功近利”。因為劉雙秋相信“要走向巔峰,要超出一般人,一定要把基礎打好”。
初到美國時,5歲的劉洋每天幼兒園半天的課程結束后就回家跟媽媽一起做各科題目。劉式方法是,“只要錯一道題, 就全部重做”。
如果他做錯了一題, 劉雙秋會告訴他有錯題, 但不會具體說是哪一道題,而是讓劉洋自己檢查,自己改正。
劉洋媽媽說這樣做的好處有3個。一是幫助他建立信心,“他要對自己的解題方法有信心,不能把對的改錯”。二是希望他通過自己的反復琢磨,模棱兩可的概念可以得到確認。三是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劉洋把知識鞏固住,更好地消化吸收。
如此一年之后, 6歲的劉洋抱著參與體驗的心態參加了北美范圍內的公文式(Kumon)競賽, 這是一項考查兒童數學和閱讀能力的競賽,他在數學競賽中贏得了一年級組第二名。在別人看來這或許是個意外, 但對劉洋和他媽媽來說, 這個結果完全在意料之中。
那次考試45分鐘共97道選擇題, 劉洋半個小時便交卷出考場, 劉媽媽回憶:“劉洋說,我應該都做對了,只有一道題不會。一個骰子掉在地上, 出現5的概率是多少。我寫了五分之一。”這個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六分之一,最后劉洋真的只錯了這一道題。
劉雙秋說, 從此,每次考試劉洋對自己的表現都有非常精準的把握, “他說錯了幾道題,就是幾道題”。
劉洋6歲第一次競賽拿名次之后, 劉媽媽發現他“可能是有天賦”, 于是決定“接著做”。 但是數學并沒有成為他生活的重心, 只是“越來越喜歡”。
但那次數學競賽之后, 劉洋便很久沒有參加過數學類競賽。因為用劉雙秋的話來說, 劉洋最開始上的小學比較閉塞, 甚至都沒聽說過還有全美國范圍的Mathcounts數學競賽。
為了劉洋的發展,劉雙秋效仿“孟母三遷”。劉洋一家從美國密蘇里州的圣路斯市的Parkway學區搬到Ladue學區,同時劉洋的數學課得以從五年級直接跳到八年級。
劉洋轉學的時候代數考了98分,本來可以直接跳過的,但劉雙秋還是堅持讓他扎扎實實學一遍。
劉媽媽說:“學習過程中他一直都比較輕松,沒有很大的壓力。”
“我從來不讓他跟別人比,盡自己的努力就好,做不好沒關系,找出原因,下次更好。”
“主動性也是一種習慣”
九年級后,劉洋每天放學之后晚7點~12點的時間基本都奉獻給了奧數, 周末更甚。劉媽媽為此還從中國搬回許多奧數教材給他。
喜歡數學,劉洋便有學習熱情,但是每次一坐幾個小時,又要長期堅持,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如何能做到呢?
劉洋學習的主動性是從小被劉雙秋培養出來的。他很小就習慣了自己學習、自己讀書、自己做練習。
劉雙秋自稱是很樂于交際的人,他們一家經常參加朋友聚會。但是為了讓劉洋把心沉下來,劉洋爸爸每次都堅決提前帶他回家,一般在晚9點之前劉洋就回家學習了。劉雙秋很贊同爸爸的做法,“小孩不能浮躁”。
數學之路是孤獨且艱難的,劉洋要研究出某道題可能需要一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劉媽媽說:“這確實考驗孩子的毅力。”
劉洋把做得出來和做不出來的題目分開標記,遇到不會的題目就自己回過頭去分析定理, 做大量的其他題目,尋找靈感,有啟發之后再回過來研究之前的遺留問題。
劉雙秋笑稱在“毅力”方面劉洋超越了父母。
除了劉洋自己做題, 劉媽媽還鼓勵他去中文學校給其他的學生上課, 培養他的耐心、責任心和愛心。他給學生講解美國數學聯賽(AMC10/12)的內容 ,聯賽是進入美國奧數競賽之前的選拔競賽。備課、出題、考試、解惑,一絲一毫都不含糊,“教書的過程中可以更深層次地理解問題”。
如此幾年如一日, 劉洋從八年級開始便成功入選美國數學聯賽, 并且連續3年成功入選美國奧數夏令營,繼而連續兩年成為美國奧數國家隊的隊員。這個過程中, 劉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奧數朋友圈, 不再是“孤軍奮戰”,隊友之間的交流和鼓勵給了他支持。
自從上了高中之后, 劉洋的活動全部都由他自己安排。劉洋今年18歲, 去年提前被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錄取,“他的國際奧數的小伙伴們百分之八十都在那兒。”劉媽媽說。
劉洋或許有一定的天賦, 但是正如美國奧數隊前總教練馮祖鳴所說, “沒有那么多天才”,孩子能否成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后天培養。
劉媽媽的教育方式重在引導他的思維和習慣, 從而幫助他成為了一個專精數學, 并且全面發展的人。劉洋在媽媽的引導下發現興趣,找到努力的方法,并且長久堅持, 才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