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以來,湖北地區高校新增20余張新面孔,這些院校或是由原來的學院升格為大學,或“獨立”,或更名,或合并組建,或新建。目前,高校更名大戰還在繼續,本月將有武漢工商學院、文華學院等三張新面孔呼之欲出。在高校校名換來換去之時,湖北有15所高校換成近似,導致開學時經常有新生走錯校門。教育專家表示,學校重在練內功,換校名之風不可助長。
現狀 多所高校三次更名
更換新校名僅3年的武漢長江工商學院本月底將再次更名為“武漢工商學院”,這已是該校的第三個名稱。記者發現,曾經三次更名的高校并非只有這一所,如武漢輕工大學和武漢城市職院都曾三次更名。
記者統計發現,兩次更名的高校也比比皆是,大約有20多所高校在2010年后相繼更名變臉,占湖北普通高校總數約三成。
本月,除武漢長江工商學院外,地大江城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也將轉設更名。后者教育部已經批準更名為“文華學院”。
效果 改名收獲各有不同
“掛新牌子后,學校發展形勢比過去好。”武漢城市職業學院校辦主任楊春松稱,武漢城市職業學院的牌子更容易招生。
與武漢城市職業學院相比,前身是武漢語言文化職業學院,2012年更名的武昌職業學院就沒那么走運,連續兩年招生下滑,由最高峰7000人的招生規模下降到4000多人。
3年前,武漢大學東湖學院拆除了模仿武漢大學修建的牌坊,校名更為東湖學院。轉設更名后,每年可不用上繳給武大2000多萬元的“掛靠費”。東湖學院校長助理盧波濤告訴記者,學校并未受到更名影響,無論是招生還是分數線,一如從前。現在自主權更大,投入更多,校方謀求質量取勝,再不用依靠招牌。
影響 校名相似 不少新生走錯門
因為校名相似,去年9月8日開學季,一位武漢理工大學的新生竟然跑到了武昌理工學院報到,而有兩位武昌工學院的新生走進了武昌理工學院的迎新點,引發網友熱議。
不少新生表示武漢高校名太相近容易搞錯。記者在百度知道里發現,有不少網友發出了“武昌理工學院和武漢理工大學有關系嗎?”、“武昌工學院和武昌理工學院是不是同一所學校”的疑問。
走錯校門還好說,有學生甚至報錯學校。記者在新浪微博發現,一位名為“秋幕瑤”的網友在微博爆料稱,自己在武昌工學院參與迎新時,接待了一位新生學弟,他說他原本準備報武昌理工學院,結果我們學校和那所學校只差一個字,可憐的孩子居然沒看清楚填錯了。
頻繁改名 致15所校名雷同
隱憂
武昌工學院
武漢商學院
武昌職業學院
湖北工程學院
武漢工程大學
湖北師范學院
湖北理工學院
荊楚理工學院
武昌理工學院
武漢工商學院
武漢職業學院
湖北工程職業學院
武漢輕工大學
湖北第二師院
湖北文理學院
荊州理工職院
武漢工貿職院
武漢工業職院
湖北科技職院
長江工程職院
湖北輕工職院
湖北生物科技職院
湖北醫藥學院
武漢商貿職院
武漢工程職院
湖北科技學院
長江職院
湖北工業職院
湖北生態工程職院
湖北中醫藥大學
僅一字或一詞之差的相似校名,記者粗略統計,湖北就有15對之多。每年高考時考生和家長有點難以分辨,甚至也讓校內生犯糊涂。
聲音
專家:此風不可長
“頻繁更名不是好現象,此風不可長。”知名高等教育研究專家、武漢大學教授胥青山表示,頻繁更改校名表明教育部在高校更名設置和管理上不夠嚴肅,也說明高校自身對辦學目標也缺乏認識。高校名稱往往概括了高校專業結構,現在缺乏嚴肅性,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甚至為更名采取公關游說的手段,必然引起名稱的混亂,弄出很多相似校名就不足為奇了。連帶反應是相互攀比,有些高校不安于現有的名稱和定位,蠢蠢欲動都想更名,專科往本科發展、名字也朝“科技”、“綜合”靠攏,甚至連地區都不要了,恨不得直接叫“中國大學”。
據介紹,高校的更名設置有一套嚴格程序,先由教育廳審核,再上報省政府,然后再報到教育部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