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
換一種環境,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突破
對于顏寧來說,這同樣是一個不容易的決定。她告訴記者:“因為過去10年我在清華大學獲得了極好的支持。清華有優秀的學生,有給我動力和壓力的優秀又友好的同事,有給我全力支持的學校和學院管理部門等等。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軟硬件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過了自己回清華之初的預期。”
為何離開?顏寧用“居安思危”解釋:“我生怕自己在一個環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換一種環境,是為了給自己一些新的壓力,刺激自己獲得靈感,希望能夠在科學上取得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清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都是我的母校,能夠在這兩所讓我驕傲的母校任教是我一直以來的理想。我很開心10年前清華大學向我伸出了橄欖枝,兩年前普林斯頓大學也同樣向我伸出了橄欖枝,讓我得以夢想成真。我也會憑著對清華的熱愛,盡己所能,促進普林斯頓等國外一流學府與清華的交流合作。這也是我在這個階段回報母校的一種方式。”
顏寧小傳
顏寧,1996至2000年在清華大學生物系攻讀本科,后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師從施一公教授,從事細胞凋亡研究,2004年12月通過博士論文答辯。2005年獲得由《科學》雜志評選的“青年科學家獎(北美地區)”。2007年10月,在普林斯頓完成博士后訓練后,受聘清華大學醫學院,成為當時清華最年輕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在清華大學的10年間,顏寧主要運用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手段,致力于與重要疾病相關的跨膜運輸蛋白的結構與機理的系統研究,帶領其研究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的原創性基礎科研成果,包括解析了國際上攻堅幾十年的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s)高分辨率晶體結構,以及具有重要生理和病理功能的電壓門控鈉離子和鈣離子通道的三維結構,其中葡萄糖轉運蛋白結構已經被國際經典的生物化學最新版教材收入。
2009年以來,顏寧作為通訊作者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17篇,培養7名博士生;其研究成果在2009和2012年被《科學》年度十大進展引用;2016年,顏寧被《自然》評為十位“中國科學之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