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知青講“剪刀差”
現任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黨委書記郭樹清也是77級考生。簡歷中,1978年3月入讀南開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透露了這一點。
1974年,從內蒙古自治區四子王旗一中高中畢業后,18歲的郭樹清作為知青,來到離學校60多公里遠的紅格爾插隊,被分到阿日點力素大隊,那一年四子王旗一中往該大隊分了十幾名知青,因為在學校期間表現好,郭樹清一開始便被任命為組長,直到1978年考入南開。
當時的阿日點力素大隊書記楊登扎布記得,大隊里很多知青都是調走回城的,郭樹清則是直接考上大學走的,作為紅格爾公社為數不多的不抽煙不喝酒的知青之一,郭樹清對付寂寞和勞累的方式是讀書,還“頭頭是道”地給知青們講“剪刀差”這個經濟名詞。
北大不敢收的特殊考生
劉少奇之子劉源在1978年3月入讀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當時他的父親還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走資派”尚未平反,他的母親王光美還在獄中。1966年劉源受學長委托,將一封信轉遞給自己的父親,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為了倡議廢除高考;1977年,劉源又寫了一封信,不過這次是為了能夠參加高考。
1977年8月北京長安街沿途的高音喇叭里傳出頭條新聞——恢復高考,在北京起重機廠當鉚焊工的劉源發現報名的政審條件中不涉及出身,于是決定報考,但報名被廠里組織部門退回,理由是超齡,且以劉源的年齡劃線,工廠里9個年齡大過他的工友,報名都被退回。感到氣憤的劉源給鄧小平寫了一封信要求參加高考,在信封上寫“中共中央鄧小平副主席”,貼上4分錢郵票,在他所住的永安里附近隨便找了一個郵筒投了進去。
信不長,只有一頁紙,內容多年后劉源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仍能清晰地復述,“如果因為我父母的原因、我的出身不讓我考,我很不服氣,何況你這個招生簡章并沒有這么講。”
十余天后,劉源和9個情況相近的工友全部被允許報名,在距離高考只有一個星期的時候,拿到了當年北京市高考考場里最后10個考號。當年,劉源報考的第一志愿是北大哲學系,第二志愿是北師院歷史系。雖然分數過線,但北大沒有招收這個身份特殊的學生,北師院以“體檢過關,就能上學”為由將政治問題變成體質問題,為劉源在同仁醫院安排了一場只有一個學生的特殊體檢,將他順利錄取。
(原標題:官員的高考往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