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規劃委:市民不可私自命名道路
昨天下午,北青報記者電話聯系了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尚未得知網上熱傳的“葛宇路”相關情況,不過按照規定,市民不可以私自命名道路,而應該由專門的地名辦公室負責道路的取名。
針對百度、谷歌等地圖軟件上收錄“葛宇路”這一行為,北京市規劃委的工作人員表示,地圖軟件收錄并不代表官方承認,官方的備案里面一條道路只有一個名字。一般道路名稱都以道路旁邊的交通指示牌為準,如果有私自命名路牌的情況,“只能按照小廣告處理”。
北京市朝陽區市政市容委的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交通路牌一般是由交通支隊設置,個人不能隨意制作并懸掛路牌”,而一旦發現這種情況,將由城管進行拆除工作。
北青報記者查詢看到,根據《北京市地名管理辦法》,市地名辦公室具體負責全市地名的命名、更名及其有關的管理工作,市地名辦公室的日常工作由市規劃國土局領導。根據民政部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地名管理應當按照規定的原則和審批權限報經批準。未經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決定。條例規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
地圖公司
收錄新路一般有多種情況
在熱傳的文章中,相關網絡地圖收錄“葛宇路”成為了這條路“被命名”的關鍵,昨天,一位地圖內部人士透露,目前可能沒法查詢當時的收錄情況,推測當年收錄“葛宇路”時,審核并不嚴格,看到“路牌”后便直接收錄進地圖中。
就一條新路在導航軟件上怎么從無到有,北青報記者咨詢了高德地圖方。相關工作人員介紹,道路上線地圖主要是通過自主采集和大數據結合的手段,“比如我們可以通過大數據發現小區內部道路,并識別出道路走向和出入口。”
工作人員介紹,發現新路基本有三種情況:“首先是情報數據,就是各種官方發布的某某路上線,我們會根據這個信息上線;其次是浮動車數據,就是車路過后,結合多用戶實際開車產生的行駛軌跡,同時疊加圖像資源,我們確定追加道路;再就是用戶上報,我們再核實。”